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走進基地,只見一名名茶農分散在茶園里,施肥、除草各自分工,在茶園中奏出一曲美妙的春耕備耕進行曲。

“我們馬場村種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明清時期還被作為貢品供奉給皇親貴族享用,現在我們的茶園已種植了200余畝的茶樹,2019年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幫助下還建成了占地55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房,現在我們的炒茶技術不斷成熟,在市場上贏得了不錯的口碑。”貴州黃平銀山茶葉產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壽禮滿懷自豪地說。

據悉貴州黃平銀山茶葉產業專業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茶葉加工還停留在自產自飲的傳統做法階段,經濟效益上不去,村民都不愿意種植茶葉,村內大部分的土地都停留在種植傳統農作物的上,2019年自茶葉加工廠房落地后,茶葉逐漸精細化加工,獲得的收益也逐漸增加,這大大刺激了農戶的種植茶葉熱情,在村“兩委”和黃壽禮的帶動下,廣大農戶積極投身到發展高效農作物中,截止目前為止該村調減低效農作物種植100余畝,用于發展種植辣椒、茶葉、太子參、黃豆等經濟作物。
如今的貴州黃平銀山茶葉產業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茶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壯大產業規模,逐漸形成集生產、加工、包裝、營銷一體的產業鏈,帶動周邊30戶120人貧困家庭脫貧致富,30余人穩固就業。

“現在年紀大了,做不了什么重活,就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了,平時沒事就到基地里做點活,一天下來最少也有70、80元的收入,到年底了還有分紅,比起以前種包谷什么的輕松多了。”正在基地剪枝育茶樹苗的村民黃天芝樂在其中說。
依托黃平縣“以茶興村,以茶富民”的發展思路,重安鎮馬場村將進一步擴大茶廠規模,繼續做大做強基層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全村農戶走出一條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打下牢固的基礎。(呂宗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