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這頭牛犢才產下三天,現在至少100來斤,西門塔爾牛種,今年市場行情好,出欄不低于1萬元呢!” 王曉君一邊甩草料喂牛,一邊自信對我們說。

王曉君,黃平縣翁坪鄉人,1995年入伍,煉就了雷厲風行的軍人風格,在部隊入黨。退伍后,在凱里承包建筑工程,和愛人一起打拼,年收入超過50萬元。一家生活滋潤著。
翁坪鄉是黃平縣最邊遠的鄉,少數民族聚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均收入低,2014年綜合貧困發生率28.27%。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2017年春節,翁坪鄉到凱里召開鄉友座談會,鄉黨委書記楊軻榮介紹了鄉情村況,號召在凱里務工有成就的鄉友回去發展產業項目,帶領當地村民一起勤勞致富奔小康,希望我帶個頭。”王曉君說,看著鄉黨委書記楊軻榮熱情的期盼,思想相當的矛盾,一邊是不愁吃穿的工頭生活,一邊是家鄉黨委、政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需要,根植于心的入黨誓詞象沖鋒號激勵著自己,和愛人商量后,他放弁無憂的生活毅然回鄉,擔起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回到偏僻的家鄉,王曉君慎重思考后,他找到座談會認識的鄉黨委書記楊軻榮,表示想申請領辦一個養牛場。楊軻榮書記當場認可,并和他一起選擇養牛場地,積極支持流轉土地。“我們流轉土地很不容易,雖然村民土地閑置多年,雜樹叢生,但連片流轉,群眾意見就不統一了,我們逐家逐戶多次登門做思想動員工作,村黨支部也很支持,可就是流轉不下來”回憶流轉土地的過程,王曉君心有余悸:“有一次楊軻榮書記和我們從早上7點到要流轉土地的山沖,給農戶做動員工作到晚上21點,米粒未進,中午渴得喝牛滾凼里的水,工作結束時在村里小賣部一連泡吃兩盒方便面”。
通過1個多月的艱辛工作,土地終于流轉下來了,毫無養牛經驗的王曉君,用軍人的執著和永不言敗的精神,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投入積蓄的100多萬元,著手開始籌建牛舍,翻犁土地,播種草籽,購進了50多頭肉牛飼養,開啟了自己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業之路。

肉牛出欄了,四處尋求牛販子收購,按頭論價,一手交錢一手交牛,確也順當。但當王曉君到最近的市場觀察牛肉行情后,他才知道自己喂一年的牛,還不如牛販子一天的利潤多。楊軻榮書記知道原因后,鼓勵他自己銷售。說到第一次上市當“屠戶” 銷售牛肉,自己笑出痛苦眼淚來:“第一次上市銷售牛肉,請來村上的伯伯幫忙代勞,自己則躲在遠處,生怕熟人看見,現場十分忸怩,雖然害臊難當,可結算下來多得4000多元。”效益的比較,王曉君拿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步上了“屠戶”的征程,打開了效益最大化的“門戶”。
談到養牛,王曉君說:“除了每天喂食、清理牛舍,還要隨時觀察牛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晚上還要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剛生小牛被凍死,反正除了睡覺所有的活路都與牛有關。”養牛很辛苦,王曉君好幾次想回去重操舊業,但作為黨員、作為軍人,群眾利益至上,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養就要養好。在夫妻倆精心照料下,功夫不負有心人,小牛們個個長得膘肥體壯。當年,第一批肉牛出欄,就掙到了50多萬元。

“當合作社分紅群眾拿到錢的那一刻臉上表達出來的信任,突然感覺之前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群眾的信任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王曉君說,“付出是幸福的,看到群眾的喜悅之情,自己很有成就感。”
據了解,翁平鄉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219戶5028人,至2019年已脫貧1091戶4748人,剩余貧困人口128戶280人,2020年全鄉1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28.27%下降為1.60%。這些脫貧攻堅的成果,得益于項目支撐的結果,得益于象王曉君樣的能人帶動。

翁坪鄉黨委書記楊軻榮自信地介紹:“在翁坪鄉像王曉君這樣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項目共26個,利益聯結1511戶,覆蓋5863人,提供就業崗位340個。全鄉土地流轉3200多畝,用于種草養牛、黑毛豬養殖、林下養雞、精品水果種植、稻田養魚、晚熟蔬菜等項目發展,這些流轉的土地,農民既可享受土地租金,又可參與合作社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
樂觀向上的王曉君對未來充滿信心:“現在合作社肉牛存欄100多頭,今年預計收入150萬元以上,計劃在7月分紅14萬元,明年爭取發展到500頭,惠及更多的群眾。”
王曉君發展種草養年只是黃平縣產業脫貧的一個縮影。“目前,全縣有養牛合作社55個,專業大戶23個,種草面積1.2萬畝(含青貯玉米),牛存欄5.39萬頭,2019年村民實現分紅410萬元。”黃平縣養牛專班劉吉祥介紹。(黃平縣委組織部 潘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