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赤水河紅軍大橋
9月22日,江(津)習(水)古(藺)高速公路赤水河大橋正式被命名為“赤水河紅軍大橋”。目前大橋橋面板的瀝青鋪設工作已完成,正在進行附屬設施的安裝調試,國慶節前具備通行條件。
赤水河紅軍大橋將成新景觀
大橋項目部副總工程師周興均說,橋上懸掛的“赤水河紅軍大橋”這7個大字,每個字高4米、寬3米,白底紅字,非常醒目。大橋建成后,將利用先期建成的盤山公路、施工隧道以及橋梁預留的檢修通道等,打造赤水河峽谷觀景平臺,屆時游客可在觀景平臺俯瞰赤水河的旖旎風光以及這座大橋的雄偉氣勢。
赤水河紅軍大橋全長2009米,主跨1200米,為雙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索塔采用門形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貴州岸塔高243.5米,是迄今世界山區峽谷同類型橋梁中第一高塔,同時也是國內山區峽谷同類型橋梁第二跨度的鋼桁梁懸索橋。
貴州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停留時間最長、留下遺跡最多的省份,紅軍足跡遍布全省88個縣(市、區)中的68個。據統計,貴州有紅軍長征文化遺址共900多處,堪稱全國之最。
這次被新命名的“赤水河紅軍大橋”位于川黔交界的烏蒙山區和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區,其中二、四渡是在習酒鎮一帶的赤水河上完成。基于此,經過有關部門審批后而被命名。
【新聞多一點】
其實在貴州,除了新命名的赤水河紅軍大橋,還有其他幾座“紅軍橋”。

黎平 少寨紅軍橋
貴州黎平縣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邊,有一座80多年前紅軍整修的橋,當地人稱作“少寨紅軍橋”。
1934年12月,紅軍長征路過少寨時。因為八舟河水深、無法徒步,加上原有的木橋已經被河水損毀,需要重新架橋才可以通行,為了讓紅軍過河,少寨村民吳之煥、吳之運等,帶著少寨鄉親父老,從家里扛來木頭、門板,冒著嚴寒和紅軍一塊兒連夜架橋。
這座木橋長約50米,寬1米左右,高近5米,橋面由90多塊4米長的枋板組成,幾十根碗口粗的圓木楔入河床作為橋墩,枋板之間通過鋼絲牽引,橫跨在80余米寬的八舟河上。后人為紀念這段歷史和軍民魚水情誼,稱其為“紅軍橋”。

黎平 少寨“新紅軍橋”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在紀念長征80周年“重走長征路”活動中發布了“寨子有座紅軍橋”的報道,中國環境保護基金會在掌握真實情況后,發布了籌集資金為少寨修建公路橋的公益項目。
歷時一年零4個月的建設,2019年7月8日,少寨的“新紅軍橋”竣工并通車。新橋全長54米,橋面凈寬4.5米、高5.6米,可承重能力為20噸,兩側設有護欄,橋梁外觀作了仿木生態處理,與少寨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新紅軍橋的修建不僅能提高村民的出行質量、改善出行條件,更能成為村民保護紅軍長征文化、傳承長征精神的載體。
新舊兩座紅軍橋相距50米,穿越85年的歷史在八舟河上遙相呼應。新橋的建成有效解決了附近村民的交通困難,是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邁向小康生活的幸福之橋,也是保護紅軍長征文化、傳承長征精神的標志性建筑,更是回饋老區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橋梁。
安龍 龍山紅軍橋
1935年4月19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紅五軍團相繼進入安龍縣境,21日至22日先后離開安龍縣境。紅軍的足跡遍及安龍縣全境,行程總計約500華里。
4月19日,紅一軍團直屬部隊及一師經魯貢、聯合,渡過大田河進入冊亨縣拉榮、同心,再經坡妹進入安龍縣王院,行至篤山暗河,遭遇龍山土匪和當地民團60余人的伏擊,被紅軍擊潰。紅軍打開地主家糧倉,把糧食分給群眾,用收繳的銀元、布匹、衣服、食鹽、肥豬、紅糖等救濟貧苦百姓。之后,紅軍繼續向花障、納坡、納花開進。大部隊到興仁縣馬路河宿營,司令部駐北鄉。老百姓把紅軍經過的、橫跨北鄉河的石拱橋叫做“紅軍橋”(現安龍縣龍山鎮北鄉村)。
盤州 盤江鎮紅軍橋
盤江鎮“紅軍橋”位于盤州市盤江鎮機關居委會。1935年4月19日,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奉軍委電令,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的任務后,在何長工、羅炳輝、王首道等同志率領下,于20日經金沙、畢節、納雍、水城等縣,從虎跳石、竹竿橋勝利渡過北盤江,進入盤縣(現盤州市)境內,經普古、雞場坪、關口等地,于1935年4月23日,從此橋經過進入云南富源,甩掉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
后來,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當地人民將此橋稱作“紅軍橋”。2004年11月,盤江鎮“紅軍橋”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荔波 比鳩紅軍橋
茂蘭比鳩紅軍橋位于貴州省荔波縣茂蘭鎮比鳩村洞英組。1930年4月16日,軍長張云逸率二縱隊從廣西經黎明關進駐荔波縣境的板寨,稍后,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率第一縱隊趕到板寨,兩縱隊勝利會師,并召開會議,作出攻打榕江縣城、獲取給養的決定。
后紅七軍從茂蘭鎮過境時,在洞英寨駐扎數天。在茂蘭鎮活動期間,紅七軍將士多次往返于洞英寨下的石拱橋,到洞英寨的農家板壁上書寫紅軍標語、在拱橋邊(俗稱洞英橋)進行軍事操練等活動,同時動員群眾踴躍參加紅軍,號召各族勞苦群眾聯合起來,走武裝革命的道路,共同為打倒買賣資本家、打倒土豪劣紳,推翻國民黨新老軍閥的反動統治去進行戰斗,當地的布依族青年覃引菊等報名參加了紅七軍。因此,后來當地群眾便將此橋稱為紅軍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