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切實落實防治主體責任。各地各部門要抓好地質災害防治“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具體負責、自然資源部門協調指導、主管部門齊抓共管、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治工作格局。要結合機構改革,及時調整各級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組成人員和修訂組成部門職責,切實發揮指揮部組織指揮、統籌協調、督促指導的作用。要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落實防治工作責任制,明確各地行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責任體制。要層層壓實防治責任,將隱患點防治責任落到鄉鎮政府、村組以及監測點責任人。要對隱蔽性強、危險性大的特殊隱患點實行省市兩級掛牌督辦管理。
強化措施開展隱患排查。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的要求,及時組織開展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地質災害隱患全覆蓋排查,持續開展地質災害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全覆蓋監測,對圈定的重點變形區和疑似隱患點,各縣(市、區、特區)要負責組織實地核查。對已查明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和新增隱患點,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科學制定每處隱患防治方案,明確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和責任人。開展“百千萬”地質災害專項排查行動,組織近100個工作組、1000余名技術人員,對10000余處隱患點進行全覆蓋排查。在每輪強降雨前后,要對高易發區域和重大隱患點組織開展再排查巡查。
全面提升科學技術支撐能力。扎實推進貴州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大數據平臺“1155工程”建設,加大自動化監測點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先進監測儀器設備和物聯網通信技術,打造“人防+技防”群測群防體系。縣級財政要落實專門工作經費,調動發揮對口協作資質單位的專業作用,著力解決基礎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各級自然資源、氣象、水利、應急、交通運輸、教育、能源等部門要加強信息共享,適時準確把握雨情、水情變化趨勢,科學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風險,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微信等多種手段,及時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相關責任人和受威脅群眾發送監測預警信息。要加強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盡快升級群測群防監測設備,加快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萬人微信群”工作體系,切實增強基層地質災害防范避險能力。
大力實施綜合治理和避險搬遷。堅持“一手抓預防,一手抓治理”,加大力度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工程,從源頭上降低災害風險。綜合運用無人機、機載激光雷達測量等技術手段,實施重點區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及風險評價。針對風險等級高的隱患點,直接開展工程地質勘查。對危害程度大、風險等級高、難以搬遷避讓的隱患點,及時進行工程治理。對災害風險等級高、受威脅人數不多、不易采用工程治理的居民點,結合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振興等工程,實施避險搬遷。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責任單位加快進行綜合防治。
嚴防嚴控重點領域災害風險。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范,多措并舉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發生。針對公路沿線地質災害,要督促指導及時發現并果斷消除隱患,確保公路運輸安全,尤其要注意在建及新建成公路項目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針對礦山地質災害,要對在建和生產礦山,按照“邊開采、邊恢復”原則,實施礦山地質災害與環境恢復工程。針對旅游景區地質災害,要加強旅游景點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置,切實為我省旅游井噴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針對學校及周邊地質災害,要對新發現的隱患點安排專人監測,及時開展治理和搬遷,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學校財產安全。針對重點城鎮人口密集區地質災害,具備條件的可開展自動化監測,采取滾動排查、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等措施,逐步消除災害隱患。
扎實做好防治各項基礎工作。各地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績效管理,用好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盤活歷年項目預算節約資金,確保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落實一線監測業務補助,實現從“無責任的義務”向“有報酬的責任”管理轉變。要加大力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汛前完成轄區內所有隱患點的全覆蓋避險演練,不斷提高群眾的地質災害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和業務培訓,做好機構改革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平穩過渡。要嚴格地質災害值班值守制度,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報送渠道暢通,嚴禁遲報、漏報、謊報和瞞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