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脫貧攻堅以來,臺江縣9個鄉鎮(街道)戰區、156個村級指揮所、1008個網格單元的作戰指揮體系。全縣4200名幫扶干部、1867名駐村蹲點干部。全縣六千名扶貧戰士聚村頭、進地頭、坐炕頭,這是臺江大地上正在譜寫的一曲氣勢磅礴的動人樂章。
牢記囑托,勇擔使命,五年來,臺江人民拿出了“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苗疆土地”的態度和決心,扶貧扶志又扶智,在攻堅深度貧困、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前行。

“金絲楠木古道如火如荼建設中”“村里請來的茶葉技術專家教村民們種植致富產業”“發展體驗金絲楠木文化游,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登魯村的的朋友圈如今一派“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日子好起來了,腰包鼓起來了,家門口就能增收了……登魯村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駐村工作隊給他們帶來的變化。
這一巨大的轉變源自“駐村”。2014年,縣委宣傳部選派干部,以“村干部”的身份進駐登魯村,改變了百年來貧窮落后的面貌。

如今,每晚的十點村里黨群活動室燈火通明,夜間,干部們敲鑼打鼓提醒村民注意“防火”。
“我以前覺得當農民難,現在覺得當干部更難。”這一句句樸實的話語是村民對如今臺江縣駐村干部們最大的認可。

一次又一次地走訪,講政策、說脫貧、解心結、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幫扶解困——這是她的工作方法,她就是臺江縣唯一一位女村支書──臺拱街道臺拱村黨支部書記吳瑛。
吳瑛用女性特有的方式,做好群眾工作。今年6月,在黔東南州住建局扶持下,吳英和駐村隊員們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這條主線,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出資在臺拱村、溫泉村打造了臺江縣首家公益扶貧“勵志超市”,以家庭為陣地,開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以積分制兌換獎品,在提升人居環境、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方面闖出了新路子。樹立起了一批村民看得到、學得了、趕得上的“草根”模范,把家的美麗擴展成村的美麗,讓每名村民都能過上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

南宮鎮交下村,在貴州財經大學派駐交下村第一書記陳祿老師牽線搭橋下,2019年與貴州財經大學食堂對接,共向該校食堂銷售大米10萬余斤、南瓜6000余斤等農副產品,給村民帶來收入30余萬元;駐村工作隊先后向幫扶單位縣發改局爭取到21萬元修路資金,一條2.1公里嶄新水泥產業路鋪進山里,鄉親們的生活也因這條路發生改變。有了路,“進了交下溝、處處是石頭”已成為久遠的記憶,山里的土貨、山杏、蘑菇成了搶手貨,村里也引進了金鉤藤種植80畝,養蜂150余箱扶貧項目,整體脫貧指日可待。

從貧困戶到駐村干部,施洞鎮平兆村姜春蘭,2015年,她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資助下,姜春蘭順利完成大學學業;2017年,姜春蘭考入臺江縣環保局,成為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018年,回到了家鄉施洞鎮平兆村,成為了村里的駐村干部。

我是臺江縣施洞鎮貓坡村村民姜里四,現年53歲。我因為先天性語言障礙和智力障礙,又加上后天患病兩次大手術,身體較差,沒有經濟能力,生活困難,申請后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感謝黨政府用木板子幫助我裝修了房子,還用砂子水泥給我屋內三間地板打平,讓我住房有了保障。在縣政務中心副主任楊秀國和施洞鎮干部顧思明的關心和引導下,我到臺江縣醫院進行殘疾鑒定,并到縣殘聯辦得了言語和智力二級殘疾,今后我除了享受國家的低保生活外還得到殘疾補助,這讓我的生活得到保障,提高了質量.....我從中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感謝施洞政府領導,感謝脫貧攻堅指揮部領導,感謝幫扶干部,您們是我們群眾的“貼心人、致富人、領路人”,您們讓我們貧困農民精神物質雙脫貧....

這是六千名駐村干部的故事縮影。他們起早貪黑,從家人的不理解到支持鼓勵,從駐到村里到住進老百姓的心里.....


五年來,六千名扶貧干部在臺江縣廣袤的土地上,情定初心,在脫貧攻堅的各個戰場留下了汗水和足印。泥土依舊,腳下芬芳,每當駐村輪換的時刻,總有一些感人的鏡頭,總有一些觸動情感的淚點。無論村口幾百人的揮手送行,還是一張張按滿手印的挽留信,都彰顯了駐村干部和駐地群眾魚水情深,無論是接過接力棒,還是繼續堅守駐村,不變的是肩上的責任、手上的事業和心中的情感,在村里的每一天,他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群眾心心相印,與群眾同甘共苦,與群眾團結奮斗,共同譜寫中國夢的臺江篇章!(張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