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相識、相知、相愛在脫貧攻堅一線,他承諾脫貧出列之后給她一場浪漫婚禮。
故事的主角是兩個正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年輕干部,一個是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扶貧辦主任譚麗飛,一個是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的駐村干部潘榮冬。
他們的相識,貧困戶是“紅娘”。2017年9月,潘榮冬被派至甕背駐村,主要負責村里的五改一化一維工程,并擔起了5戶貧困群眾的幫扶任務,其中有3戶是從譚麗飛手中“接管”的。初來乍到的潘榮冬對幫扶對象的摸不清,譚麗飛主動來幫忙。

“認識他是到貧困戶家里面。當時他才來,對幫扶戶的情況不了解,我就帶他進組入戶,和他一起去走訪。”譚麗飛告訴我們與潘榮冬是如何認識的。
在一起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兩人逐漸熟絡了起來。有什么重活累活,潘榮冬總是搶著干,譚麗飛便里里外外幫襯著。
“看他做事的樣子特別認真。感覺這個人很質樸,踏實也肯干。”譚麗飛說。
“她就是特別熱心的一個人,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幫忙,對人很親和,又愛笑,給人很陽光的感覺。”潘榮冬說。
對方的優點,彼此看在眼里,也默默認定在心里。
他們相知在扶貧路上。去年10月,兩人一同入戶開展工作,路上,譚麗飛不小心腳底踩滑,險些摔倒,潘榮冬立即一把扶住,將她托在臂彎里。無心之舉,卻讓兩人都心如鹿撞,羞紅了臉。盡管沒有只言片語,但彼此心中明了,愛情已經蔓延開來。
“我們之間沒有誰開口表白,就是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就走到一起了。”說起他們戀愛的開始,譚麗飛靦腆的笑著,依舊一臉害羞的表情。

他們將愛融進了脫貧攻堅。在甕背村貧困戶楊啟昌的家里,兩個年輕人正忙活著,一個打掃院子,一個收拾屋子,干完了活便坐下來,和老人拉拉家常。兩人也偶爾買些小菜做一頓家常便飯來陪伴兩位老人,她炒菜,他燒火,這就是愛情最美的樣子。飯桌上,四人圍坐一起像親人一般有說有笑,和和睦睦。
“小潘和麗飛兩個對我們很好,隔三差五就來看望我們,問我們有哪樣要幫忙的沒。他們兩個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不管對哪個都一樣好,黨培養他們兩個,放心!”甕背村的精準扶貧戶楊啟昌稱贊道。
他們共同為貧困戶們謀發展的路子,想致富的點子,在幫扶工作中建立起了“革命愛情”。這樣的“愛情”不需要山盟海誓,更多的是寬容理解,盡管到了兩人談婚論嫁的時候,卻依然默默堅持在扶貧一線。
一個清風拂面的夏季清晨,兩人一起走在崎嶇的田埂上,潘榮冬摘來路邊的“狗尾巴草”,精心編織了一枚綠色的“婚戒”,他深情地給譚麗飛戴上。他說:“這是脫貧攻堅愛的見證,等脫貧出列我一定給你一個浪漫的婚禮。”一瞬間,譚麗飛熱淚盈眶。
“我和他都是扶貧一線的干部,不能因為個人感情而放下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尤其在這個時候更是不能甩擔子。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會堅持下去。”譚麗飛說。
如今,在扶貧干部和群眾們的共同努力下,甕背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已建成通組公路1條,產業路2條,綠化帶300米,安裝亮化路燈80盞;全村238戶的居住條件通過實施“五改一化一維”工程得以有效改善;蓮藕、食用菌、泥鰍、生豬養殖等村級集體經濟逐漸見效,讓158戶239人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將“小愛”融入“大愛”,是潘榮冬和譚麗飛對責任的堅守,也是對心中信念的堅持。我們也期待著脫貧攻堅勝利結束,潘榮冬用一場浪漫的婚禮來迎娶自己的新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