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日前,一篇題為《凌晨3點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體文章在網上流傳,短時間內就收獲了“10萬+”的閱讀量和大量網友評論、轉發,吐槽者有之,表示同感者更是不計其數。

這篇文章為何有如此魔力?很簡單,它和其他“爆款文”類似,抓住了社會的痛點——現實焦慮感。文章從講述很多日常小故事,引出了加班和熬夜工作的苦惱,而這一切的目的也是明確的:為了實現奮斗的目標和人生的夢想。在一線城市,這似乎是個永恒的難題:很難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更多人是在焦慮中奮斗,奮斗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焦慮。
不過,“凌晨3點不回家”實際上夸大了這種焦慮。一個客觀事實是,不努力不可能成功,但不遵守基本作息規律的努力(乃至拼命)也很難造就成功。
如果不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的模式,“凌晨3點不回家”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應該、不必要的。如果一個公司的“任務”導致員工必須從白天連續工作到凌晨3點,不僅會摧毀員工的身體健康,涉嫌侵害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模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很難想象這樣的公司對員工有長期吸引力。


“凌晨3點不回家”的說法,更像是一種心理象征,是對長期高負荷勞動的夸張說法。作為讀者,我們要看到這種表達背后的吸睛邏輯:自媒體文章要引起關注,進而賺取流量和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取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引起網友的共鳴或憤懣,比如階層、兩性、暴力、地域差異等話題,都具備這樣的特點。
“凌晨3點不回家”背后是大都市群體對收入和工作的焦慮感,更是對現實難題的無力感。看到這背后的本質問題,才能從自媒體的話語套路保持清醒的認識。
對于個人而言,努力加班和奮斗成功不能劃等號。一些基礎的工作瑣碎而繁重,不斷鼓勵自己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要陷入一種盲目的自我感動里。上述爆款文里說到:“為了夢想,為了家人,抑或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職場不相信眼淚,于是你擦干眼淚,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這話的確不錯,但應當注意“奔跑”的方向和速度,依然要服從生活規律。并不是非要帶著“苦情戲”的姿態才能步入成功,即使要在泥濘的沼澤里跋涉,克制的情緒而非自我煽情才是更合理的方式。否則,你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也很難實現夢想、收獲成功。

對用人單位來說,不合理的加班文化一點都不值得推崇。一個工作高效的公司不需要員工做無用功,也不會違背相關法律規定而侵犯勞動者基本的休息權益,更不會以“為公司奉獻、付出”之名向員工灌這種毒雞湯。即便真的有需求讓員工加班到深夜或凌晨,記得給員工發放加班費和各項福利,比說什么都強。
總之,“凌晨3點不回家”不該成為生活的普遍現象,更不應該把它當成販賣焦慮的手段。與其讓讀者在所謂的“忙碌和壓力”里自我感動,不如想想如何切實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讓每個奮斗者都能有尊嚴地追求夢想。
(作者:黃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