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興職業的出現,年輕人的就業觀正在發生變化。有些人在找工作時更追求挑戰性,不喜歡穩定與傳統的職業,與父母一輩就業觀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8.1%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的就業觀念與父母存在差異,42.0%的受訪青年因此不愿與父母過多地交流工作情況。在找工作問題上和父母出現分歧時,59.5%的受訪青年認為兩代人應多溝通,了解彼此的看法,57.9%的受訪青年建議年輕人多做職業規劃,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50.9%受訪青年找工作最看重與專業和興趣的匹配程度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廖輝(化名)上學時曾利用自己的專長,做手繪和攝影類兼職。他曾想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但家里人更希望他能找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
老家在遼寧鞍山的王芳是北京某互聯網公司的一名員工,去年畢業找工作時,她和父母產生了分歧。“我有兩個姐姐,一個在國企工作,一個在法院工作。家人希望我也回老家找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但我更想去大城市,到互聯網公司工作。”王芳說,她本科時就在互聯網公司實習,做過商務拓展、文案策劃和公關等工作,感覺互聯網公司更適合自己。
調查中,88.1%受訪青年坦言自己與父母就業觀存在差異,21.9%的受訪青年表示差異大,66.2%的受訪青年表示有一些差異。具體來說,受訪青年找工作最看重與專業和興趣的匹配程度(50.9%),接下來依次是行業前景(46.1%)、所在城市的發展水平(45.3%)、薪酬福利(44.2%)、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34.2%)等。而他們發現父母大都首先看重工作的穩定性(48.6%),接下來依次是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47.6%)、薪酬福利(44.5%)、行業前景(33.8%)、戶口和編制(31.2%)等。
來自福建漳州的楊銘(化名)畢業時想在北京工作,但父母更想讓她在離家近一些的城市工作。“原本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就不是很清晰,父母一干預,我就更迷茫了。”楊銘說。
“我找工作那段時間,每次通電話,父母就會問我有沒有報考銀行、公務員等,我很不愿意跟他們說自己的求職進展。”王芳說,后來為了讓父母安心,她在等互聯網公司工作轉正時,報考了一家銀行。
調查顯示,和父母就業觀念出現差異時,42.0%的受訪青年不愿與父母過多地交流工作情況,40.5%的受訪青年因此在找工作時感到焦慮和迷茫,30.9%的受訪青年因此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信心,25.9%的受訪青年會重新理性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19.4%的受訪青年完全按照父母的意見擇業。
“隨著新業態的發展,許多之前沒有的行業產生了,一些原有的職業被淘汰了。年輕人與父母一代的就業結構、面臨的職業選擇都會有所不同。”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蔣建榮表示,父母希望年輕人追求穩定,是因為他們曾經大都只能靠職業生存,顧不上考慮職業和自己興趣、生活方式的關系。而現在年輕人有國家和父母給他們創造的更好的經濟條件,更敢想敢干。“比如大學生找工作,以前用‘分配’這個說法,現在叫‘就業’,‘派遣證’也變成了‘報到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