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家住臺江縣萃文街道郎等村的張妹今年20歲,正處于花季時期,按道理說是不應該用毫無生氣的樹葉來襯托,但自從她患上了終末期腎病后,腎失去了功能,一個周三次要到醫院通過血透來維持身體正常運轉。

這就說明她毫無生氣了嗎?不,最讓她感到要命的是原本一家三口本應該過上幸福的日子,無耐病魔首先找到了她哥哥,讓她哥哥半身不遂的癱趟在床上等待末日的來臨。全家人的生活重擔也就落在了媽媽的肩上。
而媽媽既沒有文化,也沒有技術,平日里全靠在家務農種點菜到集市上賣,每天掙個五六十元錢來維持生計。
“媽,別去醫院了。”每逢到黔東南州醫院血透治療的時間,張妹心里就不是滋味。
“孩子,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把你醫治。”瘦弱的身軀里總能看到媽媽剛毅的一面。
天剛剛發白,張妹就和媽媽出門,但此時的家門并沒有上鎖,因為癱瘓在床的哥哥還需要鄰居過來照看。
打車,買票,下車,找房子住,再到醫院……一趟下來,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沒了。
不只是時間上耗費大,最讓張妹感到壓力的是平時媽媽的賣菜積攢下來的錢就用去了四分之一。
“幸好州醫院能夠血透治療,不然就更糟糕了。”看著女兒躺在病床上做血透治療,張妹媽媽總感慶幸在黔東南州府所在地——凱里能治療。
“媽,不久的將來,咋們縣醫院也能血透治療!”看著神情凝重的媽媽,張妹眼里充滿了希望。
2016年,注定是張妹最高興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她的愿望實現了。
原來,在中組部的幫扶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進駐臺江,并成立臺江分院。
期間,不論在設備上還是技術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都帶來了很多很多。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妹再也沒有去黔東南州醫院做血透治療,在時間和財力的成本上大大減少。
“現在我家閨女都能一個人去一公里外的縣醫院做血透了。”張妹媽媽騰出時間把經歷放在種蔬菜上。
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張妹的媽媽不管在種菜技術上和規模上都比以前翻了好幾番,收入上不但能滿足女兒治病和照顧好癱瘓的兒子,還能到銀行存余錢。
“可不是嘛,現在銀行卡上的數據每天都在增長。”說起現在的生活,張妹媽幸福滿滿。
與張妹有同樣感受的還有躺在婦產科病床上的邰倩。
時間回到2015年5月的一天,邰倩在丈夫徐強的陪伴下挺著大肚子邁進臺江縣醫院大門,經過簡單的檢查后,醫生建議住院待產。
“醫生的建議是對的。”在床邊照顧邰倩的徐強說,當天晚上孩子就出世了。
說起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印象,徐強挽起右手的袖子,從袖子露出了手腕處數道疤痕。
原來,由于在生孩子手術中,醫生的技術有限和醫院的設備比較簡陋,導致邰倩在后期恢復的休養中出現了劇烈的疼痛。
“她一疼我就伸出右手給她抓,右手抓出血印子了就伸左手。”徐強說,這樣反復的到了十多天才見好轉。

“以前由于設備和技術跟不上,確實對患者帶來了很多不便。”臺江縣醫院婦產科護士長楊夜琳直言不諱。
然而,這一切的轉折點仍然在2016年。因為這一年,中組部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帶來了……
“我們醫院現在的設備和技術在周邊相鄰縣的醫療水平已是領先,部分設備和技術已經和州醫院同等水平,少許領域已經超過州醫院。”臺江縣醫院婦產科主任楊再芬心里十分有底氣。
與楊再芬同樣有底氣的還有婦產科護士長楊夜琳。“我們現在是一個產婦配有兩名醫生,一名是專業主產班和副產班;用藥上也是很精細,一般從手術臺下來后都不會很疼,甚至第三天就可以下床走動,五天就可以出院了。”楊夜琳說。
“可不是嘛,從昨晚離開手術室到病床趟下就沒聽見我老婆疼痛的發出呻吟聲。”徐強接過話說,醫生也是經常來查看恢復情況。
“現在醫療條件好了,費用上比往年多了嗎?”記者問道。
“以前一到醫院住院就要十多天,每天都是好幾百,到出院費用要萬多。”徐強說,剛進醫院的時候就有費用表,按正常算的話住滿五天總的費用六千多,報銷下來的總共也就五六百元的樣子。
七月的太陽的依舊將最火辣陽光灑下大地,但這時的樹葉卻顯得很有精神。因為,在中組部的幫扶下,臺江縣的醫療條件正在飛速發展,張妹、邰倩等十七萬臺江人正在享受更好、更高、更先進的醫療發展成果。(田牛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