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王曉 蔡江蘭) 6月11日上午7點半,丹寨縣甲腳村村民彭合琴帶了鐮刀和鋤頭,約上幾位伙伴,便往甲腳藍莓園趕去。十幾分鐘后,進入了園區,忙碌的一天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今年55歲的彭合琴是丹寨縣地道的農民,2016年前,她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就是種莊稼,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種莊稼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解決吃飯問題,而為了貼補家用,她還養豬,每年至少都是兩頭豬。

“一年下來,收入就是幾千快,害羞很,都不好意思說了。”彭合琴說。 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丹寨縣茅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甲腳村發展高標準藍莓種植產業。彭合琴經與家人商量,把自家的三畝地拿出來入股,變成了股民。當年,彭合琴領到了3000元的入股金。 藍莓園建起來了,公司大量招人到園區干活,彭合琴報名參加,成為了一名“產業工人”。

“這條路走好了,一家人都受益!”彭合琴說,在園區干活,每小時7塊錢,每天干9小時,就有63塊,如果一個月天天有活干,那一個月就會有2100塊的工資,“現在忙一個月掙到的錢,在以前起至少要忙活半年”。
據了解,今年園區的藍莓大多已掛果,這就意味著作為園區股民的彭合琴,在豐收之際還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丹寨縣茅臺農業發展開發中心總經理助理徐佳強說,目前甲腳藍莓園區有像彭合琴這樣的產業工人150多名,他們在園區工作穩定,收益穩定,而且就近就業,還能照顧一家老小,一舉兩得,相比傳統的耕作,藍莓園區給農民們帶來了新的動力。

藍莓產業是丹寨縣“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自2015年茅臺農業落戶丹寨以來,丹寨縣已經發展近兩萬畝的藍莓基地,今年“春風行動”以來,丹寨計劃種植一萬畝藍莓基地,據了解,丹寨縣目前藍莓種植面積達到13700畝,產果面積5451畝,產業基地覆蓋了全縣6鄉鎮1456戶6552人,其中貧困戶達到305戶1376人,帶動戶均增收3587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