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王惠云,2018年4月在脫貧攻堅沖鋒號吹響時刻,主動請纓到
丹寨縣排調鎮排調村擔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指揮長、開始了我的幫扶之路。
剛入村時,工作并不順利,村民們看到是一個女同志,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入戶走訪時老百姓也是不冷不熱的。大家改變對我的看法,還得從一次會議說起。現在的排調村是由原來的排調村和排河村合并而成的村,從村委會到排河村步行要近1個小時,因為沒有車,我常常步行往返。有一次我和排河村村民約定好早上7點開院壩會,誰知天快亮時就下起了瓢潑大雨,為了按時參會,我冒雨前行,當六點四十五分,光著腳丫手提著鞋子渾身濕透的我出現在村民眼前時,大家都很驚訝了,紛紛說還以為下大雨你不來了呢!當組長告訴他們我每天都是走路來回時,大家頓時對我都刮目相看了。
幫扶工作需從溝通開始,在村里我走訪了每家每戶,在臺北、福建、浙江等外出務工的群眾我都會一個個打電話聯系了解情況,從不熟悉村里的情況到成為村民的朋友、親人。在中秋節的時候,我自己掏錢提著月餅和牛奶挨家挨戶走訪了村里的老人和非建檔立卡戶,與他們聊天拉家常。有幾位老人悄悄抹淚,說那么多年啊,每到過年過節看到別人都有幫扶干部來看望,自己心里都涼涼的,我去了,他們覺得也有人惦記他們了,心里也就熱起來了。
村里的楊群生病住院,合醫報銷后自費2萬多元,得知這一情況,我到合醫辦跟她申請到12000多元的救助,通過她家事例讓大家更加了解到國家的政策不是光照顧貧困戶,非貧困戶也是一樣的享受到的。
村里移民搬遷到金鐘安置點的滿奶體弱多病,兒子滿益雄為了照顧她沒有外出務工,在我的動員下,滿益雄到杭州濱江區學習理發,現回到移民點開了一家理發店,生意興隆,事業穩定,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我到滿奶家走訪,為她換上我剛買的衣服時,滿奶激動地說:“我生了四個兒子,遺憾沒有女兒,你讓我感受到了有女兒的幸福,你就像我的親閨女一樣!”
韋小花是個愛學習的女孩,父親去世早,母親又是殘疾人,家中還有個近80歲的爺爺和兩個弟弟,沒有一個勞動力,多年來一直靠政策兜底生活。有一天初中畢業的韋小花找到我,她說:“嬢嬢,我還想讀書,爺爺說叫我不讀書了,回來家幫忙做家務,可是我真的想讀書啊!我知道只有知識能改變命運,我不想一輩子做農村人。”了解到她家情況后,我告訴她“你放心,爺爺的工作我去做,書你一定要繼續讀!”通過多方努力我聯系到了一個愛心人士對她進行教學資助,幫助她完成學業。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她和大弟同時考上了大學,我又到團縣委和縣工會為他們申請到了8000元的資助,為讀初三的弟弟聯系到了香港慈善總會的資助,讓他們幾兄妹都能安安心心完成學業。其時,除了韋小花兄妹,這些年來,我還為30多個像韋小花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成功牽線,讓他們得到愛心人士的幫助,順利完成學業。
駐村以來,我還積極鼓勵村民在家養豬、養雞、養鴨,動員大家入股合作社抱團發展,到合作社務工等,“造血式”帶領大家脫貧。目前排調村種植吊瓜56畝、藍莓120畝、藍靛111畝、藍莓套種板藍根80畝、水產養殖26畝等,解決村勞動力就業近100人,近三年來產業分紅達65萬余元。
我向單位申請為排河村修通了通組公里,又申請了150噸水泥為村小組修建產業路、消防池等,一件件大事小事,我都竭盡全力去做好,看著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火紅,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我會一直保持這份真心和熱情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