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新征程中,貴州全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奮力補齊短板、做優長板,彎道取直、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經濟發展提速轉型,經濟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民生事業建設取得巨大進展,把為民服務的成果實實在在地“立”在了貴州大地上、“寫”進了人民群眾心坎里,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斷提升。
4月11日,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媒體記者、普通市民代表匯聚一堂,分享自己過去五年間在經濟收入、住房和居住環境、生態環境、交通出行、社會福利等方面感受最深的“獲得感”。
唐曉川(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副總隊長):
以前一些不敢想的高端消費品現在普及了
十八大以來,貴州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出主基調、主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績有目共睹。
五年來,貴州經濟增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是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來了。農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2.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了。
另外,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反映了政府努力做強橄欖形經濟的努力取得了實效。還有一點,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年來,貴州的恩格爾系數下降了7到9個百分點,居民城鄉住房面積大幅度提升,以前一些想都不敢想的高端消費品,比如汽車、手機都已經非常普及了。
相信隨著省十二次黨代會和黨的十九大的召開,貴州將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態勢。
高潔(人民日報社貴州分社記者):
百姓對未來的信心越來越足了
丹寨卡拉村,以制作鳥籠聞名。村民楊和昌編制鳥籠已經有15年。十年前,楊家的年收入不足千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這幾年,村里成立了卡拉鳥籠專業合作社,鳥籠生產初具規模,并且開始在網上銷售了。楊和昌從來沒想過鳥籠能賣錢,而且越來越值錢。現在,他和妻子編制鳥籠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除了供女兒上學、贍養老人,還修起了新房子。
他們說,日子越來越好了。事實上,楊和昌的增收致富故事,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這幾年,我們經常在基層采訪,能明顯感覺到,貴州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收入越來越多了,對未來的信心越來越足了。
李偉(貴州理工學院老師):
是教育,阻斷了我們村貧困的代際傳遞
李偉的老家在德江復興鄉穩子溪村,一個偏遠落后的小山村。小時候上學要翻山越嶺走10公里山路,只得寄宿。每個星期天下午,他要用一個蛇皮口袋背上一個星期的口糧去學校。因為要走山路,他怕磨鞋,舍不得穿,脫下來打光腳。星期五下午,又打著“光腳板”回家。
考上大學,李偉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從碩士、博士,公派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留學,直到在貴州理工學院任教。李偉說,是教育改變了他的命運。在他的示范下,4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走出了3名博士、2名碩士,獲得本科和大中專學歷的將近20人,很多人都有了穩定的工作。村里也通了公路,建起了標準化籃球場、太陽能路燈。
他說,是教育,讓村里人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鄧金萍(甕安縣甕水街道花竹社區居民):
百姓住上廉租房,上廁所不用跑遠了
“甕安的發展非常迅速。”在鄧金萍眼里,五年來甕安日新月異。特別是住房環境得到了改善。
鄧金萍說,五年前困難群眾住上樓房是一種奢望,“住棚戶區,上個廁所都要跑很遠。”
“現在,國家的政策非常好,廉租房、公租房逐漸在修建。甕安縣城大部分老百姓都住上了廉租房。” 鄧金萍說,現在大部分群眾都住上了樓房,小區有健身設施、娛樂室,城市還修建了濕地公園、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安居才能樂業。”
“現在甕安的治安真的非常好,晚上再晚回家都不怕。”
鄧金萍用自己的所見所聞,講述著一個基層群眾眼里的幸福。
李思瑾(當代貴州雜志社記者):
與父輩相比,我們這一代人是幸福的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在李思瑾心中,最理想的居住環境就是像電視劇《愛情公寓》里演的那樣,“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就住在對面”。
李思瑾在一次采訪中認識一個飛行員。飛行員大學畢業不到兩年,飛國際航班,回到貴陽就住在酒店。飛行員說,酒店條件非常好,但是沒有歸宿感。
去年4月,飛行員搬進了貴陽市的一處公寓,才找到了家的感覺。他經常約朋友到公寓一樓打臺球、玩桌游,通過公寓組織的活動,交到很多朋友,日子過得很開心。
被飛行員的描述吸引,李思瑾探訪了這處現實版的“愛情公寓”。她立刻就被這里吸引了:這里有咖啡區、放映區,還有清新的綠植,有清雅的音樂……文藝范十足。
“這個公寓就是一個溫暖的家。與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李思瑾說。
文健(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處處長):
我們一直盡心盡力讓文化娛樂設施進社區
“大力開展住房保障工作,保障困難群眾的住房需求,體現了中央的決心,更體現了省委、省政府關注、關心民生的魄力。”文健說,小區里有文化娛樂設施,是貴州積極倡導的工作。
2014年,文健隨省領導到住建部匯報工作。當時,省領導的幾句話,讓文健印象特別深刻:我們跟發達地區比,差距大,很窮,但是讓文化娛樂設施進社區,我們一直盡心盡力在做。
“貴州一直在努力。”文健說,“剛才鄧大姐和小李記者說的故事,代表著老一代和新生代心目中的幸福。它告訴我們,通過政府的努力,通過自己的奮斗,所有人都可以圓住房夢。”

數十家家高校師生團隊、小微企業入駐,貴安新區大學城雙創園火了。記者 鄧剛 攝

湄潭田家溝村民用歌聲“十謝共產黨”。記者 謝強 攝
田獲(省環境監察局局長):
貴州的環保成績十分喜人
十二五期間,貴州用一組踏踏實實的數據,印證了全省生態環境整體保護良好和呈持續改善的趨勢:全省9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5.8%,省會貴陽市至少320天以上是優良天數,我們88個縣(市、區)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9.7%。還有水,我們9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持續保持在100%,縣城達標率為98.3%。省內44條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87.1%,8大湖庫水質達標率為64%。在全國來說是個很高的數字,成績十分喜人。
現在我們的生態指數,在全國屬于優良級,我們的森林覆蓋率是52%,較十一五提高了11.48%。習總書記說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貴州的生態環境,在十二五取得了亮眼成績,十三五期間,我們更加有決心保護好生態。
左文學(安順平壩區塘約村支書):
村里的“茅廁”變成了“衛生間”
承包土地抱團發展,讓塘約村民走上了小康路。生態環境,則讓村民們走上幸福路。
這幾年,全村通過退耕還林,解決了一下大雨就變泥塘的問題;通過生態河堤建設和河道治理,解決了洪水泛濫、水質的問題,灌木林得到改善;村里的“茅廁”變“衛生間”,聽上去是名字變了,但村民們的確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三年,我們固定資產投入,房屋這塊是1.23億元。全村改廁,污物進入污水處理系統,且雨污分流。五年前,全村森林覆蓋率是52%,2016年是76.5%。我們村人均收入,在生態建設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從2014年不到4000元,到2016年的1萬元。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不足4萬元,到2016年的186萬元。外出務工的人都基本回家了,村里已煥然一新。每天下午聽到廣場上的音樂響起,真是很幸福。我們的河道干凈,很多游客來了都說可以直接喝。生態環境建設好了,給我們帶來無價的幸福。
熊誠(貴州日報記者):
昔日的石旮旯變成了“聚寶盆”
今年三月中旬,我到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采訪,第一感覺就是綠樹成陰,空氣清新,置身其中,心情十分愉悅。當時正在為客樓鎮第二屆桃花節做準備的水蜜桃種植大戶陳智告訴我,以前這個地方嚴重的石漠化場景讓人心痛。現在,荒山已經變成了經濟林,漫山遍野的桃樹不僅讓土地變好了,也讓收入增加了,生活更好了。
這些年,客樓鎮立足生態旅游,發動群眾種植水蜜桃,養殖林下雞,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共贏。縣里在客樓鎮舉辦了首屆旅游桃花節,吸引了3萬余人次參加。去年,村民增收達1800余萬元。
“山頭戴帽身披綠,山腳種起經果林,農民鼓起錢袋子,山旮旯里笑盈盈。”如今,岑鞏全縣林業產業基地發展規模已達11.3萬畝,昔日的石旮旯已成為當地村民的“聚寶盆”。
章征宇(省交通局運輸廳副廳長、省公路局局長):
農村公路通了 農民觀念變了
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貴州交通公路部門工作。35年來,見證了貴州交通的發展。
尤其是“十二五”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交通對經濟工作的促進作用。首先是高速公路三年會戰、農村公路三年會戰、水運三年會戰,然后就是國省級干線的攻堅,以及美麗鄉村小康路的建設。2015年,貴州成為西部第一、全國第九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陳敏爾書記用貴州交通天亮了形容貴州交通的發展,提出貴州交通建設永遠在路上;201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密、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達到1萬公里,2019年全部開工,2022年全部建成。所以今年我們計劃投資1650個億,2017年開工1611公里。另外一個就是農村公路。去年我們實現了87.5%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要提前3年,也就是今年,要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客運。國省干線這方面,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提高到了57%,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提高到了30%。尤其是農村公路通了之后,帶來了觀念的改變,收入增加之后,很多在外務工的人回來了。我們更有底氣去期待,明天的貴州速度更快,發展更好。
何文先(貴州客商):
交通給我帶來了機會、機遇與財富
我是湖北人,1998年來到貴州,現在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合朋村做商貿物流。當時和愛人一起來貴州投資時,這個村只有一條7.5米寬的省道,愛人說這個村條件這么差,怎么投資?我說,你放心,貴州幾年后交通肯定會發生質的變化,這里一定會有很多路通過。
現在,已經有5條路通到我們的商貿物流園區,我們的效益連連攀升。2016年,園區的銷售產值達到6個億。合朋村村民人均收入也從過去的幾千元到了現在的3萬元,這都是交通帶來的變化。沒有交通,這個地方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這幾年的變遷,我們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現在每年回去,很多朋友一聽貴州交通的發展也都想來發展,包括很多湖北人聽說貴州縣縣通高速還不相信。從去年到現在,至少有六七萬人來貴州考察,現在有的已經過來發展了,有的正準備過來。這就是交通給貴州帶來了機會,帶來了機遇,也給我們帶來了財富。
趙曌(多彩貴州網記者):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能回家過年了
我是威寧人。在我小時候的認知里就有4個字揮之不去——“高寒山區”。高、冷、遠,路不好走。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小時候,我每次回到老家的“下場”只有一個,沒等飯上桌已經睡著了;學生時代,威寧沒有高速公路,我到畢節考試,4個多小時的大巴車;上大學,我的路線是,從威寧坐火車到貴陽,5個小時,住一晚,然后再從貴陽到長沙,12個小時,回來也一樣,所以那時候每年寒假都擔心買不上回家的車票。
現在怎么樣呢?我前年回老家,通村公路修通了,水泥路直接從家門口過,親戚把摩托車換成了小汽車;2013年,畢威高速通車,威寧到畢節一個半小時;2015年6月,滬昆高鐵貴陽到長沙段開通運行,貴陽到長沙2個半小時。所以,貴州交通發展,我的獲得感是什么呢?就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能回家過年了。”
多彩貴州這五年,我們每個人都能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交通帶來的變化。
黃平(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
百姓提到新農合都豎起大拇指
貴州的新農合是2003年啟動,2007年全面展開,截至2016年,全省已經有3300萬農村群眾參加。
除了保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報銷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在一般的基層醫院報銷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如果加上大病保險,已經實現了70%以上。而對貧困人口,一般的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其中有部分困難群眾還實現了100%報銷。現在農村的老百姓提到新農合都豎起大拇指。他們以前生了病“不愿看、不敢看”,還有很多是“小病拖、大病抗,扛不住就見閻王”,但是現在有了新農合的保障,看病不再發愁了。今后,貴州新農合的相關政策還將不斷完善,農村的醫療條件還將不斷提升。相信在“十三五”時期,貴州的醫療條件和環境將得到不斷提高,讓群眾在就醫方面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孟洪蘭(貴安新區湖潮鄉星湖社區居民):
家門口就有醫生 “云”上可以看病
今天我們所享受到的醫療條件,在幾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短短五年間,不僅在家門口實現了就近就醫,還享受到了“云”上看病。
通過社區衛生醫院的建設,居民不僅就醫環境得到了改善,而且實現了感冒、發燒等日常小病在社區就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老人和小孩還享受到了定期的免費。更重要的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醫療云”已經連接了社區的醫療衛生數據,隨時將居民們的體檢和健康數據上載,通過數據的變化可以給居民們發出健康提示和預警,實現了“治未病”。
黃瑾(貴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在采訪中遇到的笑臉很多很多
在采訪中遇到的笑臉很多很多,因為越來越多社會福利政策的完善,讓他們的眼里充滿對生活的期望。
在桐梓縣茅石鎮中關村采訪時,52歲的吳大珍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幾年前,她的生活還是一團糟,自己有肺功能疾病,兒子考上大學后拿不出4000多元的學費面臨輟學。因為有了新農合,她去醫院治療報銷下來,自己只需要承擔幾千塊錢。國家又有對貧困學生的幫扶政策,孩子也如愿上了大學。現在的吳大珍,病好了,孩子的學習也好,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比幾年前得到很大的提升。她拉著我的手說,“幺妹,幸好有政府這些政策,不然我家的生活真的不知道會怎么樣。”
(記者:王魯銓 陳毓釗 趙勇軍 王淑宜 來源:貴州日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