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彌漫著霧氣的月亮山腹地,一條條穿山越嶺的通鄉油路,一幢幢典雅別致的特色民居,一排排整齊干凈的養殖圈舍,一處處繁華整潔的鄉村城鎮……處處都是從江縣月亮山區群眾抱團發展、聚力脫貧的生動畫面。
從“草根經濟”到“支柱產業”
位于月亮山北面的東朗鎮,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常年雨量充沛,很適合朝天辣的種植。當地百姓雖然常年種植朝天辣,但過去由于技術落后,零零散散的種植沒有形成規模,一直難以成為一方富民產業。
近年來,東朗鎮大力發展朝天辣產業種植,積極引導和發動群眾利用荒山、閑置土地種植朝天辣,采取“企業+合作社+產業主體+農戶”的生產模式,使得朝天辣種植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使之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也讓東朗鎮在當地享有“朝天辣之鄉”的美譽。
今年東朗鎮朝天辣種植面積達3600余畝,產量在150萬斤以上,凈收入達1080萬元,帶動當地10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打造休閑農業觀光園,籌辦朝天辣美食節、朝天辣采摘體驗等活動,推動農文旅聯動發展,實現朝天辣從初級產品走向高端、多元化。”東朗鎮黨委書記楊艷華自信地說道。
從“群眾自富”到“支部帶富”
擺朗村屬于宰便鎮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光是貧困人口就有280人,貧困發生率在35%以上,脫貧難度很大。如何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一直困擾著村黨支部。
今年6月份以來,在宰便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擺朗村黨組織開始探索推廣“十戶一體”抱團發展模式,按照產業發展意愿相同、擅長技能相同等因素將10戶左右農戶劃為一個聯合發展主體,并選出一位致富能人、黨員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戶長,戶長負責管理和組織主體其他農戶,主體內部各戶相互幫助、相互監督。
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該村建立起了19個“十戶一體”聯合主體,其中有6個蔬菜種植聯合產業主體。經過協商同意,6個聯合產業主體戶長與村黨組織簽訂合作協議,成立擺朗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確保產業良性發展下去,使農戶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逐步實現“自主管理、抱團取暖、共同發展”,并在第一批銷售的蔬菜中共收益了5.3萬余元。
此外,他們還通過扶貧項目幫扶、扶貧資金幫扶等方式,以發展蔬菜種植產業為主,發展香豬養殖、林下養雞等產業為輔,協調推進多種產業共同發展,不斷增加農戶收入渠道,讓民獲利、助推脫貧。目前,參與到產業發展主體中的貧困戶今年均純收入能夠達到6000元以上,90%的貧困戶有望年內脫貧,貧困發生率將在10以下。
從“產業致富”到“技術先行”
從江縣月亮山區是從江香豬的養殖的聚集區,受交通、信息、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規模化養殖香豬的積極性,使得香豬產業沒有得到健康持續快速發展,養殖規模停滯不前。
自全縣推廣“十戶一體”抱團發展模式以來,月亮山區的7個鄉鎮的黨委政府把培育壯大香豬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抓手,作為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渠道,大力發展畜牧業經濟。在香豬養殖主體的基礎上,組織當地養殖能手就地就近為貧困戶開展香豬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養殖技能素質,從政策扶持、宣傳內容、學習形式、群眾吸收等方面開展香豬養殖培訓,引導群眾開啟致富之門。
張老四是加鳩鎮加水村的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村里養豬技術能手。多年來,張老四為貧困戶傳經送寶,上門指導養殖戶達200余次,村里的60余名養殖戶直接受益,其中48戶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的默默付出,得到群眾的信任,去年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加鳩鎮黨委政府也授予他為“農民講師”稱號。
“只有讓群眾掌握養殖技術,激發群眾發展養殖的內生動力,才能降低發展風險,實現產業致富。”張老四表示將繼續擴大技術服務范圍,力爭帶領每一個養豬戶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承載著月亮山區人民群眾的幸福。如今,黨的十九大為脫貧攻堅工作指明了奮斗方面,也為從江人民群眾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他們正以飽滿的熱情,以“眾人拾柴”、“抱團聚力”的決心,走在脫貧攻堅、同赴小康的路上。(梁心 李璐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