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年來,為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岑鞏縣充分利用河流資源眾多的自然優勢,依靠濕地發展養殖業、加工業、搞起鄉村旅游、興辦農家樂,豐富的濕地資源,逐漸成為該縣發展生態產業的“聚寶盆”。
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岑鞏是一個河流較多的縣之一,境內有大小河流33條,地表水資源總量7.72億立方米,建有水庫37座,大小山塘368座,“十二五”以來,為保護好濕地資源,該縣累計投入6.56億余元項目資金,使16座病險水庫得到除險加固,還投資1.5億元實施了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投入3230萬元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在水域周邊開展植樹造林,強化主要河流動植物保護。同時,還加強濕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帶動農民發展“濕地產業”增收致富。
該縣凱本鎮利用河流濕地的優勢,引進貴州省凱翔特種魚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特色水產養殖,計劃投資5000萬元,在毛口村規劃建設養殖三文魚、中華鱘、金鱒魚標準養殖場50畝,已完成投資400萬元,建成一期標準化養殖池20個,投放中華鱘魚苗28萬尾,農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利潤按比分紅,兩年出售后預計可創產值3000萬元,惠及2個村民組28戶102人,覆蓋貧困戶16戶51人。
在水尾鎮,龍鰲河兩岸的臘巖、於河、白水和長坪四個村200余農戶,依靠濕地發展毛竹面積近2萬畝,專門從事古法造紙產業,年創收1000萬元以上。
該縣客樓鎮依靠大龍潭水資源的優勢,發展水蜜桃種植6000余畝;在下寨村,通過對農田進行改造,發展荷塘養魚120畝,建成生態休閑康養村莊,發展“農家樂”帶農增收。
如今,岑鞏縣利用得天獨厚的濕地條件,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古法造紙、鄉村旅游等“濕地產業”,培育省級、州級龍頭企業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3家,家庭農場115家。在凱本、羊橋等鄉鎮帶動200余戶發展中華鱘、大鯢、甲魚等特色水產養殖;在思旸、大有等鎮引導1000余農戶實施稻田養魚示范點1600畝,推廣養殖面積3.89萬畝;在水尾鎮穩定古法造紙農戶200戶;在思旸鎮通過河中取料培育思州石硯雕刻藝人30余人,以水尾鎮龍鰲河為龍頭發展鄉村旅游,建成“農家樂”近20家,在龍田鎮舉辦“龍舟文化節”等,促進全縣“濕地產業”風生水起,今年可實現產值達1億元以上,帶動近2萬農戶實現增收。(張能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