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記者昨日在“貴州省國稅局稅收收入實時監控平臺”上看到,該平臺直接與金稅三期稅收征管系統連接,可以實時對稅收收入進行多維度統計分析,為決策提供有益參考。畫面中不斷彈出的是實時開具的稅收繳款書,監控平臺主頁面直觀、即時地展示了稅收收入的申報征收情況。
數據顯示,貴陽和遵義兩個地區的稅收占比超過6成,總量和增速領跑全省。接下來的是分稅種的情況,隨著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增值稅總量迅速擴大,已經成為現行稅制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主體稅種。往下是分行業情況,可以看到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占據國稅收入的半壁江山,金融、電力、建筑業、房地產等行業支撐強勁。接下來是納稅排行的實時統計,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雄踞榜首,茅臺集團旗下三家公司緊隨其后,貴陽銀行、華能貴誠排位靠前,煙酒企業占據大頭。
我省與全國各省市之間的經濟往來情況也可以從該平臺上直觀反映,據平臺數據顯示,我省對外銷售的商品主要是煤炭、電力和鋼材,銷售額排在前三位的省市分別是廣東、上海、四川;從購進來看,我省從外省購進的主要是工業成品、高技術產品和現代服務,購進額排在前三位的省市分別是廣東、上海、重慶。我省重點行業的外銷情況顯示,特色優勢產業酒行業、新興產業代表醫藥行業外銷額最高的是廣東省。
據悉,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貴州近年發展形勢持續向好,GDP增幅連年位居中國前列,為稅收收入量增質優打下了堅實基礎。(胡穎)
▲亮點點擊
服務業沖出“黑馬”
租賃業稅收增長124.4%
今年1至11月,全省現代服務業稅收增長突出。現代服務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業和交通運輸業稅收分別增長124.4%、77.9%和20.7%,反映消費升級態勢加快,說明經濟新動能加快成長,新舊動能轉換正在顯現。
大數據戰略行動深入實施推動了我省服務業的產業創新,與大數據相關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3.7%。在投資拉動下,1至11月電信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軟件服務業稅收分別增長67.2%、250.6%、145.6%,延續了去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
在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上稅收減免力度明顯增強:前三季度實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起征點政策及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政策減免稅8.62億元,顯著降低了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前三季度,全省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07.9萬,同比增長15.7%。
營改增見成效
為企業省下“真金白銀”
前三季度,全省國稅積極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打出一系列減稅“組合拳”,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鼓勵創業創新以及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減免退抵稅實現212.6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加28.40億元,占國稅稅收收入比重為27.44%。
營改增給企業大幅減稅的同時,極大促進了產業升級。前三季度我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32.5%、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
在助推產業綠色升級方面,前三季度全省國稅系統落實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節能環保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收2.38億元,其中:149戶次企業享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獲得減免稅1.55億元;75戶次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0.83億元,為貴州發展綠色經濟提供有力保障。(胡穎)
■相關鏈接
千億稅收助力經濟發展
今年1至11月,全省國稅稅收收入完成995.15億元,同比增長24.1%,增收185.59億元。收入增速連續6個月名列全國和西部前二。全省十個地區均實現增長增收,其中遵義、安順、銅仁、黔東南、黔南、貴安新區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從總量上看,貴陽、遵義分別完成331.38億元、255.22億元,是全省國稅稅收收入過百億的兩個地區,收入總量占全省收入總數6成以上。
國稅部門組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8.03億元,同比增長66%,增收130.43億元。其中,營改增四大行業凈增59.66億元;執行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新財政體制新增43.56億元。
清理“僵尸”企業 產能過剩好轉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做強“三塊長版”,補齊“三塊短板”等一系列宏觀政策落地見效,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效果持續顯現。前三季度,貴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43.67億元,增長11.8%,增加值超第二產業506.61億元,增數超0.9個百分點。
1至11月,第三產業稅收表現搶眼,完成466.61億元,同比增長40.7%,增收134.92億元,拉動全部稅收增長17.5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在煙酒批發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完成239.10億元,同比增長23.8%。房地產業、金融業和信息傳輸業分別增收28.82億元、28.21億元、7.56億元,成為支撐三產稅收快速增長的新生力量。
隨著淘汰落后產能和清理“僵尸”企業進程的推進,以及煤炭、鋼鐵價格回升,產能過剩行業出現好轉跡象。1至11月,卷煙制造、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稅收分別下降12%、22.4%。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