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廣聚天下有志英才,共推貴州同步小康。3月26日至27日,第四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在貴陽舉行。兩天的會期中,人潮涌動,絕對是一場高層次人才的盛宴。
經統計,人才博覽會“線上線下”同步引才,線上引聘訪問求職量達42萬人次,微信招聘平臺求職訪問量23萬人次。同時,兩天現場接待各類人才5.6萬人次,其中博士1172人次,碩士1.9萬人次。現場引聘達成意向1.285萬人,其中博士411人,碩士3750人;參加現場評審人才總數5182人。通過現場簽約和評審引聘人才5582人,其中:博士373人,碩士3079人,其他急需緊缺人才2212人。
如此眾多的博士、碩士選擇貴州、落戶貴州,將用智慧助推貴州發展,有人直言:“當‘貴漂’是一種榮幸!”
用人單位點贊:一流平臺引來一流人才
“你看,這個是清華大學的博士,這個是中山大學的,還有這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著手上一份份高層次人才資料,貴安新區的招聘團隊興奮不已。
“貴州缺才,尤其缺乏高層次人才,而對于我們這樣的新區而言,更是求才若渴。然而,貴州就那么幾所大學,很難招到足夠多滿意的人才。”貴安新區招聘團隊負責人說:“這次真要感謝人博會這樣一流的引才平臺,為我們引進了一流的人才。這兩天,我們收到了上百份高層次人才簡歷,幾乎個個條件都很好,把我們的眼睛都看花了。”
人才博覽已然成為我省招才引智的重要平臺,每家用人單位都非常滿意。
“通過人博會,我們高新區收獲頗豐。”貴陽國家高新區人才服務專員支麗說,通過前期對接,這次人博會高新區共邀請了近100名國內外博士、專家人才來洽談,其中30多位人才還是帶著項目來對接的,涉及了生物醫藥、大數據,還有高端裝備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都是高新區主導產業。
看好“黔景”貴研會來了300余博士碩士
成立于2012年的貴州研究生聯誼會,誕生于北京貴州研究生人才的聚居地,吸引了上千名優秀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入。聽聞人博會攬才,貴研會共300余名博士、碩士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牽手”貴州。
“知道我們來了這么多人,省政府副省長陳鳴明、省政協副主席陳海峰、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于杰等領導親臨我們的展臺參觀,了解貴研會協助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組織對接的情況后,并給予高度的評價。”貴研會會長何雷樂呵呵地說,他們也希望繼續廣聚天下有志英才,為共推貴州實現同步小康而做出貢獻。
貴研會成員之一的汪祖華博士這次便與貴州醫科大學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汪博士專業為藥劑學,任職與浙江大學。
“展望貴州‘十三五’規劃,五大新興產業聚集了五大利好。我是學醫的,十分看好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汪祖華告訴記者,一是看好貴州前景,二是政策給力,他愿來貴州發展。
不僅如此,汪祖華還做起了義務宣傳員,動員身邊的高層次人才來貴州創業發展。
“貴州憑借什么吸引人才呢?強勁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認為貴州做得特別好。”汪祖華說,《貴州省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貴州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實施辦法》、《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貴州省“黔歸人才計劃”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出臺,并通過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制度,開展“一站式”人才綜合服務,為人才創業資助、融資服務、工作場所、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住房補貼等方面提供全面、精準的政策扶持。“綠色通道”,正為貴州打開“引才”大門。
助力大數據產業當“貴漂”是一種榮幸
談大數據必談貴州,貴州大數據的影響力已輻射全國乃至世界。
“海龜”柯貴言博士,這次便是慕名而來,并在本次人博會上與貴州大學簽約,成為新“貴漂”的代言人之一。
雖然是浙江人,但柯貴言表示自己是個有貴州情節的人。“大學時,曾與同學一起來貴州旅游過,當時就愛上了這里的青山秀水。都說杭州西湖美,但我卻覺得美不過貴州水。”
大學畢業后,柯貴言留學法國,一去就是整整十年。“這兩年,一直都有回國的打算,也在尋找合適的地方。”柯貴言稱,他的專業是大數據運算,因此,在了解到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正旺,他便決定來貴州一試。“很榮幸我是‘貴漂’,更期待助力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
老“貴漂”代言:“貴州創業圓夢的熱土!”
操著一口東北口音普通話的貴州省建筑科學研究檢測中心研究員、副院長李新剛,已當了四年的“貴漂”。說起將他從冰城哈爾濱吸引到林城貴陽的原因,他說,貴州攬才誠意足,發展潛力大,在貴州可以學有所用。而且,貴州給予引進的人才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優惠,使得他工作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李新剛對貴州在新型建筑建材領域蘊藏的優勢贊不絕口,據他介紹,在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渣利用領域域貴州還有更大的空間有待發掘,這將是長期的研究過程。對此,李新剛表示,貴州科研環境越來越好,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歡迎更多人才來黔發展。
“貴漂”四年,李新剛在本屆人博會上被入選2015年度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并獲得了人才證書和50萬元獎金。
“50萬獎金可以看作是對我研究項目的一種認可,將全部投入團隊人才培養和實驗室建設上,希望可以撬動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李新剛說。
作者:胡流冰川 胡銳 向淳 程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