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些年,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民辦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爭相破土而出,一些民辦培訓學校還成立分校,上市、組建龐大的教育集團。為什么民辦教育會集中爆發式增長?一是資金多。房地產等實業經濟形勢方面的變化,讓不少人看到了投資教育的前景,事實上,不少國際學校、雙語學校都是樓盤的配套學校。二是需求大。優質學位稀缺,也讓那些教育理念先進、愿意砸錢投入的民辦學校受到不少家長青睞。民辦教育也一度被認為是用“小財政解決大教育”的一劑良方。
可是,就如硬幣的兩面,在民辦教育的飛速發展中,各種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虛假宣傳、無辦學資質、退費難、體罰性侵孩子、經營不善老板卷款跑路……諸多事件接二連三被媒體曝光。如此亂象重重,誰來為孩子的未來埋單?在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中提出,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正是要給野蠻生長的民辦教育套上籠頭,修剪枝丫,讓它們回歸到正常的道路上來,有利于民辦教育的正常發展。
更重要的是,為了給學生減負,推進教育均等化,教育部門屢出大招,禁止選拔性考試,可是,民辦學校卻可以堂而皇之委托各個培訓機構進行選拔性考試,也讓英語、奧數等培訓市場高熱難降。每年小升初時,為了參加民辦學校的秘考,各大培訓機構往往一位難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探索運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但是,從各種亂象來看,對于民辦教育進入的領域,很有必要進行一些限制。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點,是公益性、普惠性、免費性和強制性。這些性質跟民辦教育并不相符。大部分國際學校、雙語學校的投資者,進入教育領域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行為,如果不營利不掙錢,誰還愿意白費功夫,因此也決定了這樣的學校不可能是公益性的,在招生上,也不可能做到免費、普惠和強制。畢竟學費不菲,哪天家里交不出學費了,學校自然也不會挽留。比如,廣州民辦初中的學費都在每學期2萬元左右,最貴的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一學期高達2.9萬元。而一旦學校經營不善,頻換老師,甚至老板跑路,對于學生的影響就太大了,哪怕最后能夠轉到公辦學校去就讀,學習也肯定會耽誤。
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禁止營利性民辦學校是有的放矢之舉,如果真是有志于教育者而并非投資者,也歡迎興辦非營利性學校,這也正是政策的鼓勵方向。而且,對民辦教育而言,禁入的只是義務教育階段,在中職、高職等領域,民辦教育仍大有可為。民辦教育只有規范發展,才能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