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風雨橋又叫花橋,由橋、塔、亭組成,全木結構,上有檐頂可以遮風擋雨,兩邊有靠欄可以閑坐休息,橋內亦雕畫有本民族崇拜的物象,細致精美,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旱花橋,顧名思義為建在地上,橋下沒有河流的風雨橋。
在從江縣往洞鎮信地村,就有一座特殊的旱花橋。據記載,該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至今已有125年。原橋長18米,寬4米,高7米,杉木結構,建筑為長廊式亭閣,融門樓、橋亭為一體,頂部有3個雙層寶頂攢尖式小樓閣,因歷史悠久、設計巧妙、造型獨特,于1995年6月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建后的信地村旱花橋

信地旱花橋(建設前)
從該縣文物局了解到,該縣旱花橋中,唯有信地旱花橋獲得文物保護殊榮單位,由于在文革動亂期間遭到破壞,又缺乏修整,已變危橋。2015年12月初,經村民商議,依照原建筑風格不變,一致同意拆掉重建,經過三個月時間,一座新花橋又屹立在信地侗寨山坳中。(陳國毅)

橋內景觀

1996年拍攝橋景 李貴云供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