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筆者在鎮遠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了解到,鎮遠將舉辦貴州鎮遠報京三月三討蔥文化節,現已經成立了鎮遠縣“貴州·鎮遠報京三月三討蔥文化節”籌備領導小組,下設了辦公室、活動策劃組、旅游基礎設施推進組、環境整治組等八個工作組,各工作組正在進行活動的籌備工作;顒佣ㄓ2015年4月21日在鎮遠縣報京鄉報京大寨舉行(農歷三月初三)。“報京三月三”已于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報京“三月三”情人節、播種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報京北侗大寨就會進行幾天狂歡,青年男女以蔥蒜示愛,踩蘆笙、唱山歌、吃長桌飯、喝侗家特釀米酒,之后就開始了勤勞的耕作。

報京侗寨“三月三”情人節
報京大寨在2014年“1.25”失火受災后,在省、州、縣領導的高度重視關心下,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在廣大媒體朋友的關注下,現已重建房屋222棟,村民于春節前全部喬遷新居。
本次活動以傳承弘揚“報京三月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將報京大寨的淳樸民風,嶄新面貌,民族風情展示給廣大賓朋。鎮遠縣對大寨重建進行整體規劃,欲將報京大寨打造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AAAA級景區,形成“南有肇興、北有報京”的侗族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同時亦將其打造為災后重建、危房改造、生態移民的示范點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樣板點。目前,工程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完善附屬設施建設。
經了解,節慶當天將有迎賓客、民族歌舞表演、侗家喜擺長桌宴、莫嘎樹下對情歌、撈魚撈蝦送笆簍、意中情人討蔥籃、民族狂歡舞會等活動。(徐世釗)
報京三月三簡介:
報京古稱“京擋洞”,位于貴州省鎮遠縣城39公里的山區,是北侗地區最具侗族特點的村寨,東鄰三穗縣,南接劍河縣。現居住著450多戶,2300多人,是報京侗族的中心寨,全寨沒有一戶其它民族雜居,是純粹的侗族人口居住的寨子,無論從民風民俗、服飾、節日等方面報京大寨都是黔東南州保持最完整的北侗民族村寨代表。
報京侗族三月初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獨有的傳統節日,又名“播種節”,俗稱“討蔥蒜”。

喜悅(徐世釗 攝)
傳說報京侗族“三月三”起源于古代的耕種。侗家是以桐子樹開花為播種時節,但有一年桐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致當年饑荒。于是,寨老決定不再以桐子開花為播種的日子,而是以每年三月三為播種的日子。又一傳說一對侗族男女為爭取自由婚姻,遭到寨老懲治,這對情人悲憤至極,投入深潭殉情。為紀念這對情人,報京侗族未婚后生在“三月三”期間都要到洗蔥塘邊向心愛的情妹討笆簍、討蔥蒜,互相定情,共表傾心,而“三月三”也由此被人們稱為報京侗族的“討蔥蒜”。
清晨,未出嫁的姑娘們相約到寨邊的水田中、溪溝里撈魚蝦,燃起篝火燒烤、或煮酸辣湯鍋,與前來討笆簍(笆簍:竹篾編成的小簍,用于裝魚蝦)的侗族男青年一起享用。在野炊的過程中打情罵俏聲不斷,看似不經意的姑娘們則暗自選擇心上人。野炊結束,姑娘們到菜園里扯蔥蒜,再拿到寨中池塘清洗。然后按照當地風俗,手提竹籃列隊在古樹下站好,等候心上人來討取。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其中有男女雙方的父母、家親內戚。男青年們看準自己心儀的姑娘,便走過去討要。在得到竹籃后,拉起姑娘撒腿就跑。這時,人群中發出歡呼聲,站在人群中的男女雙方的親人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野外野火烤田魚(徐世釗 攝)
午時,大寨的各個入口處都有侗族婦女把關,外寨的客人要喝上一口“攔門酒”才放行。寨老與貴賓相攜進入蘆笙場,鐵炮響起,人們手拉手隨著蘆笙的節奏感,圍成一圈又一圈緩緩踏步起舞。
晚飯吃“龍席”,長長的桌子放著美味佳肴,主客分兩邊圍坐。飲酒時,要唱酒歌來調節氣氛。一唱一答,饒有情趣。
晚上,人們來到花坡和竹林中大樹下,觀看青年男女們吹木葉、唱情歌的情景。那纏綿悠揚的歌聲一直飄蕩到深夜,有的則通宵達旦。

報京侗族“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歷史悠久,風味古樸,獨具特色。對于研究我國的侗族發展史、民族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學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報京居民善歌舞,報京侗歌以曲調婉囀、音色細碎見長,聽了令人柔腸百結、蕩氣回腸。主要有山歌、酒歌、伴嫁歌等,舞蹈主要是以蘆笙舞為代表。(資料來源:鎮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