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走遍萬水千山 只為百姓小康
——貴州省5萬余名駐村干部惠民富民安民樂民側記

六盤水市鐘山區民宗局干部楊波(中),連續6年駐海嘎村幫扶,目前該村人均收入由1600元增至6830元。鄧剛 攝
“太陽出來亮旺旺,駐村干部到我鄉;走村串戶問寒暖,不嫌屋黑板凳臟;百姓話兒記心上,好事實事一樁樁;攜手村民奔小康,唱支山歌感謝黨……”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以來,省委始終堅持把“同步小康駐村”作為推進精準扶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來深化和拓展。今年,全省又選派5.7萬余名駐村隊員、組建1.1萬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再次實現全省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很多駐村干部繼續選擇堅守在農村一線,繼續帶著村民脫貧致富。
卷起褲腳下田插秧,圍爐夜話傾聽民聲,發展產業引進項目,奔走山路噓寒問暖……駐村隊員們走遍千山萬水,用腳步丈量民意、用心靈傾聽民聲,與群眾一塊苦、一塊干、一塊過。老百姓說,懂鄉音、解鄉情、親鄉鄰的干部越來越多,我們的小康生活就越來越近。
住農家屋、說農家話,當群眾貼心人
“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廣大駐村干部一步一個腳印,行走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融入當地群眾,真正了解村情民意,駐村幫扶才能有的放矢。”平壩區財政局駐村干部汪文龍談起一年多來的駐村工作頗有感悟。駐進村里的第一時間,他就遍訪農戶,還在村里面的告示欄上公布了自己的電話和住址。“大伙兒有什么事,都可以來找我,我的電話24小時不關,宿舍門24小時不關!”
腳穿水膠鞋、身披麻蓑衣,扎起馬尾辮、穿梭風雨中。這是駐村干部、省農委女碩士樊瑩的真實寫照。27歲的她,主動請纓前往水城縣邊遠山區駐村。 “農村的生活比不得城市,白天村民下地干活,只有在晚飯后才能坐到一條板凳上,和我們談談心窩里的話。”迎著漆黑的夜,她常常拿起手電筒,和村干部一道, 用星星點點的光芒,照亮進村入戶的路。
在盤縣樂民鎮麻玉崗村,駐村干部朱強把打通交通閉塞這個“腸梗阻”當作突破口,多方奔波,籌集資金,完成了14.6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設。他又向自己“娘家”——盤縣農業局爭取到20萬元資金,硬化進村公路1公里,徹底打通了麻玉崗村與外界連接的通道。
“他心腸好,辦事實在,看得起我們農民!”提起朱強,村民李石金直豎大拇指。
不做“過客”,不當“外行”!廣大駐村干部用行動踐行著同步小康的責任、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踐行著入黨時的莊嚴誓言。
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幫在群眾心坎上
一本本民情日記、一張張民情聯系卡……記錄的不僅是駐村干部辛勤工作的點點滴滴,更是干群連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一起奔小康的有力見證。
《2014肇興日志》記錄著駐村干部宋小平從去年2月25日進駐黎平縣肇興堂安村的日日夜夜:4月22日,和村干一起討論治理環境衛生、修建公共廁所、培訓旅游服務示范戶等幫扶項目;5月7日,陪同貴航集團領導在堂安考察,擬建高端背包客客棧;6月23日,在村里傳達縣同步小康調度會精神,安排近期工作……
“我們的小康之路才開始啟程,我們離不了魏哥。”今年春節前,天柱縣遠口村138戶村民代表,簽字摁手印給團省委寫信,聯名挽留團省委駐村干部魏丕業。從2013年開始,魏丕業在遠口村一駐就是兩年。針對村里人多地少、300多個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實際,他在團省委的支持下,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和專業種植、養殖實用技能培訓,爭取、協調、整合950萬元項目資金,發動群眾自籌資金200余萬元,依山種養業、傍水做漁家,為村民們謀求了一條致富路。
駐村幫扶,還要從小事做起、從實事做起,幫到老百姓心坎上。
“以前沒有路燈,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現在好了,駐村干部幫助我們村解決了這么大的難題,每晚望著路燈亮起來的時候,心都被捂暖了!”開陽縣楠木渡鎮紅星村黨總支副書記徐書華提起駐村干部謝凡揚辦的這件好事,贊不絕口。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自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以來,廣大駐村干部不再依靠以往老舊的輸血式扶貧模式,而是積極向群眾傳授技術,幫助農民掌握致富技能,充分發揮“催化劑”作用,帶領基層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幫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給項目、給資金,要讓群眾自發地參與到扶貧攻堅的最前沿,自己想干。群眾有顧慮,就要幫他們打消顧慮!”黔南州信訪局駐村干部韓晶多次組織村干部、黨員、致富能手、部分村民到外地觀摩學習,逐漸消除老百姓對調整產業的疑慮。“今年村里面要搞精品化訂單式香米種植2000余畝,預計人均年收入要翻一番!”村支書陳江濤提起村里面的變化興奮不已。
服務群眾、推動發展,駐村干部在田間地頭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架起聯系群眾的“連心橋”,鋪就強村富民的“小康路”,奏響同心共進的“和諧曲”。
一件件小事、一樁樁實事,甜進群眾心窩里
巍巍高山、凜凜寒風,擋不住駐村隊員前進的步伐,為群眾辦的一件件小事、一樁樁實事,在駐村路上恰似一縷縷春風,潤暖群眾心窩。
“德進哥,我給你送殘疾證來了!”織金縣喻家壩村駐村干部王家慶一大早就興沖沖地前往村民王德進家,把剛辦好的殘疾送去給他。
“到縣城辦事,來回沒有兩天時間根本不得行”。白泥鄉喻家壩是織金縣最邊遠的村之一,距鄉政府駐地12公里,離縣城86公里。駐村兩年多來,王家慶便義無反顧地當起義務代辦員,現已幫助群眾代辦各類民生事項100余件。
“開始駐村的第一天,我就聽說村里有兩個條件比較艱苦的留守兒童,心里一直很牽掛。”百里杜鵑管理區普底鄉小橋村駐村干部阮俊杰把牽掛化為行動 ——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有時間他就經常到兩個孩子的家去,和他們聊聊天,讓姐弟倆不再感到孤獨、無助,并幫助將他們二人納入農村低保,自己還經常出錢為他們購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
“駐村工作給我們好好地補了一課。” 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高文村駐村干部感慨,“在農村摸索出來的工作方法也讓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感情上融入群眾,和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他們就會真心信任你,和你一起謀發展,就能把事辦成辦好。”
過去,高文村盛產椪柑,但因為山高路遠,不太為外界所知。但自從去年駐村干部給高文村建起網站,把高文椪柑等農產品宣傳了出去,除了一些熟客, 還吸引了很多新果商前來采購。村主任廖文志的手機號碼掛在網站上后,他接到山東、廣西以及省內貴陽、遵義等地果商打來的咨詢電話不斷。
去年國慶節通網至今,高文村已有三分之一的農戶、40多家申請聯了網配備了電腦。高文村也因網而變,除了利用互聯網發展生產,村民還從網上聽壯歌、看壯戲,留守兒童用網和在外打工的父母進行視頻對話……
結窮親、結對子,送溫暖、送服務。廣大駐村干部在農村這個大課堂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用汗水和真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王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