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根據推算,貴州省約有50萬至70萬不孕不育癥夫婦,這當中約有5%至10%的患者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依據2013年的治療患者人數統計,尚有相當數量的患者未就診或未獲得治療,這是由于現有的機構數、服務能力不能滿足需求的緣故。對此,省衛計委在《貴州省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中明確,計劃在全省8個市州均籌建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機構,并建立一所人類精子庫。
現狀:5家機構獲批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運行資格
2005年,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在我省率先獲批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正式運行資格,到目前全省已經有5家人類醫療保健機構獲批開展輔助生殖技術。植入前胚胎移植遺傳學診斷和人類精子庫尚屬空白。
根據統計,2009年至2014年6月底,5所機構開展夫精人工授精情況:治療患者1489例、治療周期數1545、臨床妊娠周期數123、活產數96、無一例出生缺陷發生。
2013年至2014年6月底,1所機構開展供精人工授精情況:治療患者32例、治療周期數54、臨床妊娠周期數14、活產數3、無一例出生缺陷發生。
2009年至2014年6月底,4所機構開展體外授精—胚胎移植情況:治療患者12142例、治療周期數12237、取卵周期數11947、移植周期數9086、臨床妊娠周期數3825、活產數2955、出生缺陷20例;平均取卵周期臨床妊娠率為32.02%、平均移植周期數臨床妊娠率為42.01%。
2009年至2014年6月底,4所醫療機構開展卵泡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情況:治療患者3185例、治療周期數3257、取卵周期數3189、移植周期數2521、臨床妊娠周期數1031、活產數877、出生缺陷8例;平均取卵周期臨床妊娠率為32.33%、平均移植周期數臨床妊娠率為40.90%。
2009年至2014年6月底,4所機構開展胚胎凍融情況:治療患者數5809、冷凍周期數9361、復蘇周期數7241、移植周期數7201、臨床妊娠周期數2337、活產數1498、出生缺陷12例;平均移植周期數臨床妊娠率為32.45%。
問題:輔助生殖機構不足、服務能力跟不上
截至2014年,我省已婚育齡夫婦有700萬左右。我國不孕不育癥的發生率約為7%至10%。據此推算,我省約有50萬至70萬不孕不育癥夫婦,其中約有5%至10%的患者需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
統計顯示:2013年5所機構門診接待患者為218056人次/年,占不孕癥患者的不足10%;2013年5所機構提供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患者為4221人,占應治療者的2%左右。尚有相當數量的患者未就診或未獲得診治,因此需要在目前基礎上適當增加輔助生殖技術機構。
另外,根據分析,我省輔助生殖技術還存在以下問題:供精人工授精目前僅有1家機構,兩年來治療患者僅32人,服務量很有限;目前體外授精—胚胎移植技術和卵泡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所生嬰兒均有出生缺陷發生,因此開展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技術是有必要的,但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和人類精子庫在我省尚屬空白;我省現有5家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機構,其中4家位于貴陽、1家在遵義,其余邊遠、落后山區無法覆蓋;而這5家機構的臨床醫師、實驗室工作人員、護士、其他人員共計99人,數量、服務能力、男科醫生缺乏,不能滿足我省的需求。
改善:計劃在8個市州建立輔助生殖機構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省實際,省衛計委認為,根據每300萬人口設置1個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保健機構是合適的。
因此,我省需要在現有5家獲得資質的機構基礎上,再建8家,新建機構原則上在貴陽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黔南州、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可各建1家,逐漸形成覆蓋全省的服務網絡。
另外,在貴陽已取得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許可的醫療保健機構基礎上,籌建人類精子庫1所,新增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技術服務。
監管:未經批準機構,不能私自開展輔助生殖
按照國家的規定及其相關技術標準、技術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實行屬地管理。省衛計委主管監督管理工作,市(州)衛計委和各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承擔日常管理和日常監督。
省衛計委要求,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設置人類精子庫的機構,將每2年校驗1次。校驗合格的,可以繼續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精子庫工作。校驗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將取消資格。對于未經批準的任何機構、個人均不得開展相關技術服務,任何人不得在未經批準的機構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否則將依據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哪些醫療機構能夠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據悉,我省新籌建開展的輔助生殖技術應設置在三級綜合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院或三級婦產醫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廣泛開展青少年保健、具備不孕癥綜合治療手段、應用中西藥治療不孕不育的醫療機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