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作為貴州省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平臺,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自2014年12月17日正式掛牌運行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著力在“抓規范、減環節、縮時限、優流程、提效能、強監管、重服務”上下功夫,行政審批效率大幅提升,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部分部門審批事項即時辦結率超過90%
截至6月18日,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各窗口部門共受理申請38065件,辦結27321件,辦結率為71.8%,日均受理200余件,接受咨詢32083人次。
從半年運行情況看,進駐部門大部分行政審批事項的實際辦結時限僅為法定辦結時限的10%左右,當場辦結率與在原單位辦理相比大幅提升,有的部門即時辦結率達90%以上,遠遠高于各部門向社會承諾行政審批事項的受理、審批、發證環節平均辦結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50%以上的目標。
由于審批環節大幅減少,辦結時限大幅壓縮,各部門的行政審批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如省林業廳進駐中心半年來,已完成行政審批項目661個,相當于未進駐前一年審批量的2倍,“一個季度就干了過去一年的活”。
“四個一”運行模式規范審批流程
為了大幅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壓縮辦理時限,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實行的是“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四個一”運行模式。
堅持以先進科學適用的理念,規劃設置政務服務大廳。一是按照前臺接件、后臺辦理審批的要求,科學設置前臺位148個、后臺辦公室74間,二是配備電子政務內網、外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視頻會議網、部門專網等網絡,滿足部門“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的辦公需要,方便窗口人員辦公,也有效提高了審批效率,三是在大廳設立了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代辦中心、電子口岸自主辦理平臺、涉農資金項目信息查詢平臺。
中心還在規范行政審批部門和事項進駐上下功夫。
首先是強化部門進駐。目前,省級具有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職能的部門57家,已進駐54家,進駐率94.7%,共進駐人員187人,除省外事辦、省政府新聞辦、貴陽邊防檢查站3個部門經省政府有關領導批準暫未進駐外,其余部門已全部進駐。
其次是強化事項進駐。根據省政府審定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仔細審核部門進駐事項,目前省級行政許可有310項、進駐307項、進駐率為99.03%。
再次是強化部門充分授權。部門將其全部行政許可權充分授予進駐中心窗口人員,特別是將許可決定權充分授予窗口首席代表,確保行政許可事項辦理的全部環節在中心窗口完成或由窗口組織完成,統一使用部門行政審批專用章,杜絕了中心成為“收發室”,“只掛號、不看病”和行政機關“兩頭跑”的情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進一扇門、辦全部事”。
“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
中心成立后,按照“審管分離”原則,將部門全部行政許可事項、職責和人員整合到一個內設窗口后集中進駐中心,實行由進駐中心窗口集中審批、統一審批、專職審批,不僅使得各部門騰出了人員精力,加強行政審批的事中事后監管,也杜絕了以往部門審批中一個人、一個處室“既審批又監管”,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情況。
一是狠抓審批流程的再造。將原來部門業務處室和分管負責人辦理的審批流程,改為大廳窗口前臺受理初審、后臺審核、首席代表簽批“三步曲”,從而避免了原來在部門審批時,審批環節簽字人員眾多等問題。目前中心審批的事項,除依法需要聽證、招標、拍賣、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和專家評審等特殊環節外,均由窗口人員直接辦結。
二是狠抓行政審批服務專用章使用。所有進駐部門,均由省政府辦公廳統一刻制各部門行政審批服務專用章,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各部門行政審批服務事項的受理、審核、辦結等環節,一律使用行政審批服務專用章。目前,省本級具有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49個部門,90%以上部門已實現所有事項的全部審批環節均在中心或通過中心完成。
三是推進貴州省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
“一個平臺辦全省事”正從夢想變為現實
中心目前正在著力強化貴州省政務服務信息化建設,努力實現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平臺就可以辦全省事”的目標。
一是同步建成使用省級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服務(電子監察)系統、大廳內部管理平臺系統。
二是打造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的升級版。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集政務、事務、商務為一體,“三務合一”的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平臺,最終形成“一網受理、聯動辦理、統一監管、智能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
三是今年內完成貴州省級網上辦事大廳權力清單庫、行政審批辦件信息庫、申請人身份認證庫、證照批文庫“四庫”和全省統一網上申報系統及移動版、全省三級行政審批的聯動辦理系統、全省公共事務服務系統、全省政務服務中心網站群系統、政務微服務系統、全省聯動電子監察系統、全省行政審批數據交換系統“七系統”平臺體系建設,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
四是推進全省行政審批大數據平臺建設。
作者: 王淑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