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但記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幾乎在一個星期內,就有來自嘉興、安陽、臨沂甚至韓國首爾的“熊偉”,通過網絡平臺向“李麗”發(fā)出了“4月22日之約”的邀請。
一日閱讀量破十萬
記者注意到,“4月22日之約”故事最早現(xiàn)身貴州,出自于貴州某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一條朋友圈信息。3月12日,該平臺推送了微信文章《那個叫李麗的貴州女孩,10年后我來找你》。文章中,一個自稱熊偉的男孩自述了自己在貴陽一中就讀時,與同校貴陽女生李麗的戀情,并提到兩人曾相約“一起考入貴大”的美麗誓言,“花一塊錢買兩個老冰棍”等浪漫細節(jié);但最終,因為男生出國、被父母沒收手機,兩人失去聯(lián)系長達10年之久。熊偉在文章中說,他即將在今年4月22日回到貴陽,希望李麗在那一天等候在貴陽一中校門口。
美好的戀情,無奈的分別,日夜的思念,再次重逢的期待,這無疑是在平靜的朋友圈里丟下了一顆“愛的石子”,立馬就引得網友們的瘋狂追捧,截至3月13日下午6時左右,該文章的閱讀量已突破十萬,獲得近2700個“贊”。一位微信用戶在朋友圈轉發(fā)時還動情評論說:“10年之前,你不認識我,我不屬于你……不管結果怎么樣,這都是一個美麗之約,希望早點找到!”
一中校友質疑美麗故事
記者決定幫助熊偉完成這個4月22日之約。3月12日下午2點左右,記者私信該平臺后臺希望找到該男生的相關信息進行采訪,但直至3月13日下午6時左右,該平臺并未就此事做出任何回復。當然,在感動之余,也有網友對這個“美麗的故事”表示了質疑。貴陽一中校友、微信網友@roma告訴記者,“這個故事有關細節(jié)的內容太少,根本禁不起推敲。”她向記者表示:“2005年的時候,學校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說三周才回一次家,學校附近也根本沒有叫‘百大’的超市。”
此外,網友“@碎碎念是誰”也在朋友圈中“吐槽”:“沒有地址,不留電話,你讓我們找到這個女孩后怎么聯(lián)系你啊!想要找人,卻連一張照片都沒放,起碼來張畢業(yè)照也好啊!這也太缺乏誠意了!”
要找“李麗”的“熊偉”真不少隨后,記者將兩位主人公的名字進行了網絡搜索,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4月22日之約”的故事,早在3月8日已有各種版本在全國各地流傳。
據(jù)記者粗略統(tǒng)計,該故事至少有嘉興、安陽、臨沂、日照、煙臺、長沙等近10個版本,各個版本的內容完全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徐州版本里,女孩叫徐麗,相約要考的是江蘇師大;臨沂版本里,男孩叫魏偉,學校是臨沂一中,相約要考山西師范;而煙臺的女孩則叫李瑩,男孩叫何偉,學校是煙臺三中,相約要考的是煙臺大學,但唯獨不變的還是那“4月22日之約”。
這樣的“故事”,何以在微信平臺大肆傳播呢?一位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者告訴記者,這都是為了“攢粉絲、賺人氣、拼閱讀量”,最終,“還是賺取平臺的廣告費”。
3月13日,記者注意到,隨著文章的瘋狂轉發(fā),也有不少貴州本土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了辟謠文章,直指該文章的虛假性。許多被“騙了不少淚水”的網友紛紛評論:朋友圈已經夠混亂了,希望別再有人“以愛之名”賺取同情和關注。(劉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