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來自贛南的15名農村黨支書,從長征出發地來到長征抵達地陜北。這是贛州開展“學習梁家河,當好村支書,打好攻堅戰”主題教育的開篇之舉。記者許軍 楊院勤 攝
日前,來自贛南老區的15名村支部書記,輾轉數千里,來到陜北延安老區梁家河村這個有“大學問”的地方,認真求教、虛心“取經”,圍繞扶貧攻堅共奔小康的時代命題,兩地干群展開了一場心靈對話,進行著新長征的精神接續。
梁家河地處陜北高原腹地,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難。4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來到梁家河插隊落戶,在這里度過了7年青春歲月。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期間,他帶領梁家河干部群眾艱苦奮斗、苦干實干,努力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一屆屆梁家河村支部班子發揚傳統、接續奮斗,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9600元。
贛南與陜北有著共同的紅色基因、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感恩情懷,也肩負著共同的扶貧攻堅重任。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與梁家河人民一道相濡以沫、共克時艱、銳意進取的奮斗史,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折射出深刻的時代內涵。梁家河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改變落后面貌的豐富實踐,是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重要借鑒。基于此,贛州市委組織黨員干部特別是農村黨支部書記到梁家河學習考察,吸取扶貧攻堅、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
在參加學習考察的村黨支部書記中,有工作40多年的老黨員,有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村官”,有產業發展大戶,還有優秀創業能手。在梁家河,這些來自贛南老區的村支部書記們,聽人講述習總書記當年勞動生活的點點滴滴,參觀習總書記帶領群眾修筑的淤地壩、開挖的大口井、興建的沼氣池、創辦的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銷店,以及村史館里展出的圖片、實物,觸摸梁家河村40多年來的滄桑巨變……內心受到強烈震撼。村支書們紛紛表示,梁家河所蘊含的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實干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精神彌足珍貴,作為身處扶貧攻堅一線的基層黨支部書記,要以學習梁家河為動力,切實肩負起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重任。章貢區水西鎮石甫村第一書記唐偉有感而發:“當年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辦了許多好事實事,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和擁護。我們要學習他那種實事求是、帶頭實干的精神,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的牽掛、梁家河人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給村支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南縣大吉山鎮斜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滿娥說:“總書記離開梁家河都40年了,但對梁家河一直念念不忘,把梁家河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這種深厚的感情像酒一樣濃,令人十分感動。干部對群眾有感情,群眾就會把干部當親人。我們也要時時刻刻與群眾心心相印,為百姓謀利益。”
習近平當年帶領村民開挖的水井,如今仍然是村里的飲用水源,被命名為“知青井”。在水井旁,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村黨支部書記曾小生深有感觸地說:“在我們瑞金沙洲壩,也有一口井,那是蘇區時期毛主席帶領紅軍戰士打下的‘紅井’。從瑞金和梁家河的兩口井,我們看到一代代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情懷。我們的黨、我們的干部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幫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登上梁家河村山地蘋果園,崇義縣鉛廠鎮義安村黨支部書記曾憲錦感慨萬分:“沒有想到,梁家河在這樣又高又陡的山上,竟然種了幾百畝的山地蘋果。相比較來說,贛南山清水秀,自然條件好得多,我們更應該向梁家河學習,把臍橙、油茶產業發展得更好,帶領更多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學習考察期間,興國縣長岡鄉塘石村、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村和梁家河村結成友好幫扶對子,雙方決定互相幫扶、加強交流、共奔小康。(楊曉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