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一年一度的施洞“獨木龍舟節”農歷五月二十五(7月10日)即將來臨,清水江畔的各村各寨都開始籌備慶祝龍舟節的龍舟、龍頭和購置鴨鵝等等節日祭品。“獨木龍舟節”是臺江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多次參加全國各地的龍舟文化節慶活動。(劉刀 馬業波)

龍舟(張奎 攝)

施洞碼頭(張奎 攝)
清水江“惡龍傳說”——臺江施洞獨木龍舟節的故事
時間:2015年農歷5.24——5.25(7.9-7.10)
地點:臺江縣施洞鎮碼頭
有關“獨木龍船節”來歷的傳說,由于沒有文字記載,缺乏整理,在當地也是眾說紛紜,幾乎每個寨子都有自己的傳說,苗族劃獨木龍船活動起源于何時和苗族獨木龍船節形成于何時也已經沒法考證。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關于臺江的獨木龍船節,清乾隆年間《鎮遠府志》卷九《風俗》、同治年間徐家亁的《苗疆聞見錄》、民國年間曾任臺江縣長王嗣鴻《臺江邊胞生活概況》(《邊鐸月刊》二卷一期,1948年1月)等志書與著作均有記敘,但都浮光掠影,表象雜錄,未涉及來歷,從文獻上是無法找到答案的。
施洞龍船協會會長劉昌乾口中的惡龍傳說是其中佼佼者。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著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帶著獨生子久保下河打魚。突然陰霾遮天,狂風大作,江河巨浪拍天,從深潭中躍出一條惡龍,一下子將久保拖進水里去了。
老人悲痛欲絕,立即潛下水去救兒子。水底有個大洞,洞口朝下,洞底朝上,老人鉆了進去,發現惡龍已將他的兒子咬死,拿來當枕頭,正在酣然入睡。老人氣極了,決心為兒子報仇。他游回岸上,拿著火鐮、火草,再次潛入龍洞,一把火將龍燒死,保公也與惡龍同歸于盡。
從此以后,整個清水江上空煙霧彌漫,大雨滂沱。大雨一連下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雞不能啄米,牛不能吃草,人不能干活,大家都焦急萬分。這天,勝秉寨(今施秉縣城)有一個婦女帶著孩子摸黑到江邊去洗衣,孩子將捶衣棒在水面上劃來劃去嬉戲,嘴里隨便“咚咚哆,咚咚哆”的喊。誰知他這么一弄,天上頓時煙消霧散,東方升起鮮紅的太陽。
江面上同時也瓢著一條又長又粗,花花綠綠的怪物。大家跑去一看,原來是一條被燒死了的巨龍。膽大的人割下一塊龍肉來燒吃,說味道很好。大家聽了,便紛紛去搶割龍肉。勝秉寨發現得最早,割得龍頭。平寨(今屬施秉縣)割得龍頸。塘龍寨(屬臺江施洞鎮)割得龍身。榕山寨得龍腰。施洞芳寨只得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僅得腸子。就因為如此,現在楊家寨的龍舟涂成深綠色的(傳說龍的腸子呈深綠色),稱為青龍。
就在人們割龍肉的夜里,惡龍給大家托夢說:“我本善類,只因傷了老人的獨生子,自己也賠了性命,但愿你們老少行好,用松樹仿照我的樣子恢復我的原形,放在清水江河上劃上幾天,讓我象活著一樣,我便興云作雨,讓你們五谷豐登。”人們聽了,信以為真,就照惡龍所說,先做條小舟來劃,果然靈驗,降了喜雨。大家很高興,紛紛做龍舟來劃。并規定按照割得龍肉的先后順序來劃。
如勝秉最先割得龍頭,排在農歷五月初五,平寨接著割得龍頸,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時正值割麥、插秧農忙季節,沒有時間來劃,經過大家協商,改在農歷5月24日至27日分期在以上各地劃龍舟。但是,天不作美,次年這一帶發生了旱災,大家認為這是改變劃龍舟日期造成的,于是再度決定,恢復農歷5月初一在勝秉、平兆兩寨劃,下游的賓洞寨和上游施洞方寨的龍舟也前來參加,表示劃龍舟已開始,次日大家仍然下地干活,到24日以后再舉行正式大規模劃龍船,苗族“獨木龍舟節”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清水江流域,苗族“獨木龍舟”競劃的順序是:平寨為農歷5月24,塘龍25,榕山26,施洞方寨27日,屆時各條龍船都要在以上四個地點集中共劃。
事實上,獨木龍船是苗族文化的驕傲,無論是獨木龍船的獨特造型,還是龍船下水競渡,以及古老的龍船傳說無不體現出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氣息,是中華大地龍船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大地乃至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文化瑰寶。
獨木龍船競渡除了本身的獨特性外,還在于節日里保存著天人合一、原汁原味的苗族原生態文化。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破壞自然后,又以祭祀的方式保護自然的一種娛人娛神的環保理念,是一個包含體育、自然和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素質、工藝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龍船文化。其獨木龍船的采木、鑿舟、下水、開劃、授禮、競渡直到上岸歸棚存放,都有一套嚴肅的民俗儀規和禁忌程序,體現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
1958年,民主德國專門組織人員到施洞鎮拍攝了獨木龍舟競渡紀實片。1962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程趕到施洞鎮,全程拍攝了清水江獨木龍船競渡記錄片。之后,海內外各路新聞媒體絡繹不絕地來施洞采訪,競相報道,獨木龍船蜚聲海內外。貴州省有關部門在施洞鎮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龍船博物館。2004年,施洞苗族獨木龍船競渡被國家體育總局列入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集錦予以保護。2006年,苗族獨木龍船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著各級政府的不斷重視和當地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不斷得到加強,舉世矚目的獨木龍船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