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聽說排佐村為慶祝“美麗鄉村”建設,在過翻鼓節時隆重舉辦籃球、斗牛、蘆笙等活動。我們決定去看看排佐村的新變化。
從縣鄉油路,到村級水泥路,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筆者終于登臨排佐坡。透著薄霧,排佐村寨及寨腳亮汪汪的梯田在這里隱約可見。微涼的山風,吹拂著連綿不斷的山頭上的茶葉林。剛進村寨,就見農家院壩和公路兩旁都擠滿了摩托、轎車、面包車和農用車,一種“非常熱鬧”的感覺油然而生。
走進村寨,一條寬坦嶄新的水泥路映入我們的視線。據“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的歐陽海軍介紹,這條路是新建的環寨大道,寬4.5米,總長3500米,是由縣交通局負責修建的。環寨大道兩旁,連綿的農家吊腳樓外壁都已經全部打磨青光,刷上清漆,顯得古銅錚亮,別有韻致。盡管細雨斜飛,但通往家家戶戶的水泥路替代了以前的砂石和泥濘,以前“兩鞋沾滿泥”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了。
聲聲喝彩吸引我們的腳步朝斗牛場和籃球場方向移動。磚砌的斗牛場雖然不算“標準”,但這是丹寨縣村級唯有的一個像樣的斗牛場。
“斗牛場和籃球場都是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出資修建的。” 歐陽海軍說。
臨鄉村寨和附近的雷山縣、凱里市涌來的客人,看斗牛,觀球賽,蘆笙堂上,銅鼓舞旁,銀裝素裹,歡聲融融,匯聚成一曲和諧壯麗的山寨樂章。
“政府為我們做了這么多好事,我們出點錢來慶祝,那是應該的。”在凱里打工的田應方為這次活動贊助1000元,還拉來兩支球隊。
夜幕降臨,斗牛場、籃球場上燈光璀璨,比賽依然在進行著;放目遠望,一盞盞太陽能路燈,把山寨照亮得溫馨而祥和。家家領得客人進,戶戶歡聲鬧騰騰。
排佐村,真的在變樣。
重謀劃,加強組織協調
排佐村是丹寨縣的一類貧困村,也是省長的聯系點。排佐村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后,縣委、縣政府及時成立排佐村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由縣人大副主任潘希林任組長,由縣、鎮、村人員組成的指揮部全體人員入駐排佐村。財政局劃撥5萬元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辦公經費。
按照 “十大小康工程”(小康水、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房、小康環境、小康通訊、小康產業、小康貸款、小康組織、小康樂)工作要求,指揮部將各項工作內容分解細化到指揮部工作人員,到村組干,到組戶。
搞建設,要規劃,就必須涉及占地搬遷、出力配合等一系列問題。為保證工作順利暢通,指揮部請來78歲的劉治陶、80歲的劉治超兩位德高望重的老支書、寨老作為顧問到指揮部協助工作。適時召開指揮部、村干、黨員、寨老、群眾代表會議,研究問題,解決矛盾。對個別不主動配合工作的群眾,采取再深入,再動員,再宣傳的辦法,打通思想關節,讓群眾支持配合,由“政府要我做”變成“我要主動做”,使村民們都積極投入到建設家鄉的熱潮之中。同時,給排佐村在外務工的村民每人郵寄一封信,宣傳家鄉建設和返鄉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在建設家鄉力量的感召下,排佐村外出務工的村民大部分返鄉,為家鄉建設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村民劉安能、劉安軍等6名木匠師傅還主動贈送自制木椅子10把,置于村頭寨尾供群眾納涼休閑。
為了少出偏差,盡快探索出一條“美麗鄉村”建設捷徑,指揮部在較短時間內組織村干前往廣東省、黎平縣肇興鎮、本縣的王家村、城江村、卡拉村等“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學習,吸取“余慶經驗”、“誠信貸款”、 “五戶聯保”(“聯衛生、保環境”、“聯計生、保誠信”、“聯治安、保平安”、“聯產業、保富裕”、“聯人心、保活力”)等特色村寨建設經驗。回來后,在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村寨建設作了詳細規劃,既注重保留傳統吊腳樓民居、田園風貌及民風民俗,又要全面落實好“十大小康工程”。隨后,信用等級評定小組、 “資金互助合作社”、聯保小組、義務消防隊在短期內迅速組建起來。
抓進度,實行一天一報
“我已經連續46天不回家了。既搞督促施工,又搞一天一報,還有群眾思想動員等七七八八的事情,走不了。再加上指揮長潘希林主任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人,他每天都在排佐。你能走么?”歐陽海軍如是說。
為了確保工作的順利推進,盯牢抓實,按照縣里的要求,每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都要強化督查調度,實行一天一報,及時通報“十大工程”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營造一種趕時間,搶進度,恐落后的濃厚氛圍。指揮部成員每天都要分組深入上、中、下寨進行走訪、督促。對于寨門建設、通組步道硬化、戶前花池建設、茶葉、洋芋、魔芋種植等涉及農戶自己動手的項目,明確工作人員和村干督促實施。各項工程實行倒排工期,限時完成。指揮部負責對接縣直有關部門落實好各項工作,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根據施工進程,適時解決好工程原料配備、物資調運、統籌發放、技術培訓等問題。
縣委、縣政府督查室隨時對項目進行督查,并進行通報。
聚力量,部門出資出力
書記牽引,部門齊動。
“示范點建設很重要,各相關部門要即刻行動起來,切實做到真正幫、用心幫,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多辦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對完不成工作任務的單位要問責。”縣委書記侯美傳在“美麗鄉村”建設調度會上提出明確要求。一聲號令,如一縷春風,強勁地吹拂在排佐坡上。
在縣委辦的一張工作調度表上,38個項目的建設內容、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完成時限標明得清清楚楚。
縣委組織部負責村兩委活動室建設,林業局負責綠化,住建局負責木房打磨整治和刷漆,交通局負責道路硬化……有工作任務的部門領導干部發揚“5+2,白+黑”的工作精神,紛紛趕往排佐村,作調研,搞規劃,定方案,抓施工。
按照“財政投一點、向上爭一點、對外引一點、民間投一點、銀行貸一點、社會融一點、農戶籌一點、幫扶單位助一點”的辦法,各單位整合多方資源,與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捆綁起來實施。縣里整合了1000多萬元,浙江總商會捐贈來200萬元,都甩在“美麗鄉村”建設上。
縣教育和科技局負責將原排佐小學教學樓進行維修,興辦幼兒園。不到半月,教學樓粉刷一新,教師到位,農村的小朋友在家門口有了自己的“天堂”。文體廣電旅游局建成了蘆笙堂、斗牛場、籃球場,還送來了銅鼓和蘆笙;供電局電改后“蜘蛛網”不見了。不到一個月,1160多人喝上了自來水……
“劉公,你家砌花壇還要水泥么?”工作組的同志問。
“夠了!夠了!”村民劉安龍滿足地說。
修建排污溝700米;41戶實施了改廁,路燈亮了,寨門立起來了,農房變靚,寨寨通車,戶戶建起了花池,村寨后栽上了1700度棵桂花樹、芙蓉樹。劉治杭老人不無感慨地用苗語說:“現在越來越好,上級幫我們做了很多事,給我們排佐苗族同胞帶來了第二次解放。讓我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我們要多活些年頭,看到我們排佐更好的明天。”
謀產業,創建小康之村
基礎條件改善了,如何引導村民發展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縣婦聯結合村情實際,從全縣婦女發展能人中安排10人到排佐村與苗族婦女認姨媽,幫助他們謀發展,找富路;縣新農辦、人社局、農業局、扶貧辦開展黑毛豬養殖、林下養雞、茶葉、魔芋、洋芋種植技術、民族手工藝刺繡等培訓工作,并調運種苗(子),指導飼養和栽種,同時幫助成立了相關產業合作社。排佐村婦女掌握刺繡技能后,與晟世錦繡公司簽訂了產品訂單。
如今,排佐村茶園面積發展到3000多畝; 15戶家庭農場圈舍建起來了,到位母豬仔150頭,在外打工的劉安澤回家參加了黑毛豬養殖;雞苗到位10000羽;魔芋、洋芋種植120畝;32戶已獲3-10萬元不等誠信貸款。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劃,到2018年,排佐村香豬家庭農莊項目盛產后,可實行自繁自養,戶均年出欄160頭,年可出欄商品香豬16000頭,預計年產值25.6萬元,年利潤估算達768萬元。
排佐村民族風情濃郁,人民熱情好客,民族特色旅游業也在這里露起了“尖尖角”。
發展的觀念在苗族村寨里滲透,新鮮的血液在大山的動脈里涌流。排佐,這個苗嶺深處的山村,沐浴著“美麗鄉村”的陽光,正以堅實的步伐,走在小康的路上。(王貴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