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劉承宇 攝影報道)“之前就想來丹寨,這次終于實現了,太完美了!”微博達人“保田人”得知本次“微博達人”活動最后一站由岑鞏改為丹寨之后,激動的說道。作為本次“百名微博達人 走進美麗黔東南”的最后一站,丹寨的非遺之旅讓達人們大呼過癮。
刺繡蠟染讓“半邊天”家門口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
蝴蝶、龍、飛鳥、魚等圖案是苗族刺繡和蠟染的常用的裝飾圖案,幾乎每一個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
苗族刺繡,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刺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在丹寨晟世錦繡文化工廠,記者了解到,由于缺少經濟收入來源,除務農外,不少人外出打工。以手工技藝為例,很多精湛的技藝在打工潮的沖擊下正迅速瓦解。

為了加強貴州民族傳統(tǒng)技能的挖掘、保護與傳播、開發(fā)。晟世錦繡從2009年至今培訓了3000多名秀娘。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將傳統(tǒng)刺繡技藝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將非遺推向國際化。

現在村里婦女大多在晟世錦繡的手工坊里工作,獲取農業(yè)之外的經濟收入,有些繡娘的刺繡所得甚至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說到丹寨蠟染,就不得不提起,丹寨寧航蠟染。在寧航蠟染工房,記者看到,畫娘們用蠟刀蘸熔蠟在布片上信手拈來,或花鳥魚蟲,或龍鳳水波各種圖形躍然紙上。

據了解,在該公司,年齡最大的畫娘王優(yōu)里勒已經70余歲,8歲開始畫蠟花、做蠟染布60多年,從未間斷。年齡最小的畫娘也已經有10余年的蠟染經歷。
2009年丹寨寧航蠟染傳習所成立,到今天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已經有72位從40后跨度到90后的苗族染娘,她們輪流常駐傳習所進行蠟染創(chuàng)作和蠟染教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