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昨日,導報記者獲悉,這些天在一些公開場合及會議上介紹康濤時的頭銜是: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前天,廈門市召開發改統計工作會議,康濤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身份出席會議,并見諸報端。
接棒:康濤成現任最年輕副市長
在林國耀調任省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之前,出生于1966年的林國耀曾是廈門市政府班子成員中最年輕的副市長。同時,林國耀從2012年1月起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當時的林國耀僅46歲,是2000年以來,廈門市最年輕的常務副市長。
在林國耀調任省里后,出生于1963年4月的康濤成了市政府領導班子里最年輕的成員,也是六位副市長中唯一的廈門市委常委。公開資料顯示,康濤從2012年2月起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導報記者了解到,前天,廈門市召開發改統計工作會議,康濤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頭銜出席會議,其新頭銜也在昨日首次在媒體上亮相。
有知情人士向導報記者透露,相關部門早已明確了康濤的新頭銜,只是一直都沒有對外正式公布,而且在林國耀調任省經信委之后,原先由林國耀分管的廈門市建設局等部門已由康濤接手分管。
任職:一直在發改系統工作
根據廈門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公布的相關履歷,康濤是江蘇鎮江人,于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南京大學經濟系經濟管理專業學習,是其前任林國耀的學長。林國耀于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南京大學經濟系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跟林國耀在廈門主政過多個區不一樣,作為學長的康濤在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廈門市的發改系統工作,其間曾到集美區掛職區長助理一年多。
導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從2000年至今,先后有5人出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分別是陳維欽、張昌平、丁國炎和林國耀,以及現在剛接棒的康濤。在這些人中,康濤也是唯一從發改系統培養出來的常務副市長。
在2012年出任副市長之前,康濤先后擔任過廈門市發改委副主任、主任等職務。兩年前當選為副市長之后,其主要負責的工作還是離不開發展改革。在市政府調整了相關副市長的分工之后,康濤主要分管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局、法制局、物價局、仲裁委員會、重點項目辦公室、地鐵辦公室等單位。
政績:曾力推廈門綜合配套改革
擁有在職研究生學歷的康濤在廈門發改系統的工作時間超過了16年,再加上擔任副市長之后也分管發改系統,對廈門的發展改革路程相當熟悉,經驗也非常豐富。
在升任副市長之后,在康濤的日常工作中就有一塊是負責綜合配套改革、軌道交通等的專項工作。這些項目其實在其擔任廈門市發改委主任時就已經在推動了。
像廈門軌道交通的立項審批、廈門BRT公交系統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都在康濤在任廈門市發改委主任時推動過的,就是為了打造廈門市域內“半小時交通圈”。
不過,對于康濤來說,其最大政績應該是,大力推動廈門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執行。
2011年,國務院批準了《廈門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當時這個方案,正是由廈門市發改委具體參與起草、報批、推動的。
當年,廈門綜改的主題是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作為離臺灣最近的大陸城市之一,康濤參與制定的綜改方案,主要是圍繞密切兩岸關系,構建推動交流合作、促進和平發展的先行區,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深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體制機制。
當時,時任廈門市發改委主任的康濤,親自走上講臺當“老師”,為有關部門負責人講解《綜改方案》,以進一步推動《綜改方案》全面落實。
據接觸康濤的有關人士介紹,康濤做事非常嚴謹,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雖然常年在政府機關工作,但卻很有創新思維。
新聞延伸
廈門的常務副市長們
根據廈門市政府官方網站公開的信息,常務副市長在市政府領導班子里排在第二位,排在市長之后,主要工作是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市長外出時,主持市政府工作,常務副市長所分管的工作和部門一般也是一個城市里最重要的。
像之前,林國耀主要負責財稅、國土資源、住房保障、環境保護、建設管理、城鄉規劃、金融等工作。在廈門的一些重點專項工作中,林國耀負責島外四個新城、小城鎮建設試點、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長泰枋洋水庫建設等專項工作。林國耀調任省里之后,之前他負責的這些工作,有不少是由康濤接手。
在廈門,2000年以來,除了林國耀和康濤之外,還有三人出任過常務副市長。其中,張昌平升任市長,后又調任省里,現為省政協主席。丁國炎在退任之后,轉攻學術,現在擔任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陳維欽從常務副市長的位置上退任后,曾任廈門市政協副主席,現已經退休。(海峽導報記者 駱余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