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3日一早,行唐縣一條叫幸福路的街道,因一輛吊車和一輛鏟車的到來,似乎一瞬間變得擁堵起來。吊車旁一個廢棄廠房內的兩個“大個頭”,吸引了行人的目光。
這兩個“大個頭”緣何如此惹眼?單從數據上看,它們高6.5米,寬3米左右,每尊武士10噸,稱得上“高大”;從結構和材料上看,它們是中國武士的造型,炫眼;顏色是傳統的中國紅,耀眼;而組裝它們的是廢鋼爛鐵,燙眼。
這兩個大塊頭是什么?那就請它們的主人盧龍說說啦。
盧龍36歲,河北美院造型學院副教授,畢業于天津美院。兩個月前,盧龍和一位朋友聊天,談到裝置藝術時,突然靈感就跳出來了。現代的裝置藝術滲透的西方元素太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如此之深,緣何不把現代工業精神與祖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盧龍和朋友一拍即合,那就做裝置藝術《武士》,做好之后捐贈給唐山市樂亭崔景哲美術館。盧龍選擇在行唐老家找了個大場地,盧龍的20多人的團隊都上陣了,還邀請了10位技術嫻熟的焊工。光鋼鐵得十五六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做它們共花了二十五六萬元。
首先是購買廢鋼爛鐵,周邊幾個縣市都跑遍了,最后才獲得4000多個零部件。零部件多數來自于廢棄的汽車,也有從廢棄火車上卸下來的,還有從鉤機上拆下來的,甚至它們的頭部是壓力罐,重達500公斤,它們的眉毛是鎬頭和斧子,總之凡是能體現《武士》的構架和精神的,他們都能巧妙地將廢舊鋼鐵變廢為寶。最終,每個《武士》由2000零部件焊接而成,唯我獨尊、英姿颯爽。
其次是將重約10噸的2000零部件焊接起來。焊接過程中要保證力的平衡,要做到“頭輕腳重”,才不至于摔倒傷人。最終算起來,光用焊條就多達幾萬根。
這樣的裝置藝術至少半年才能完成,但盧龍和他的團隊加班加點,只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堆堆廢棄的鋼鐵變成栩栩如生的《武士》,“這幾乎是奇跡!”
將它們裝上車也費了好大工夫。盧龍雇來行唐縣最大的吊車,重75噸臂長45米。其中一尊《武士》在院子內離吊車較遠,吊車只好先將鏟車吊入院內,鏟車將《武士》拉到近處,再用吊車將它裝上車。從昨日7時到12時,花費了5小時最終才將兩尊《武士》順利裝上了車。
23日夜,大型運輸車將拉它們到唐山崔景哲美術館。據了解,這兩尊《武士》裝置藝術品,在業界獨一無二。 □文/記者 謝鑫名 圖/記者 張海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