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天柱大戲,又稱陽戲。這一古老的劇種由湖南傳入天柱已經300多年的歷史。隨著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一往日人見人愛的娛樂項目,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瀕臨滅絕的危險。然而,天柱縣渡馬鄉巖門村的退休教師楊秀舉硬是把它傳承了下來,并把這一古老文化傳給了下一代。這個“傳”字,演繹著楊老師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楊秀舉給孩子化妝(資料圖)
學生喜歡了就好辦。 唱戲在90年代以前,既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一種謀生手段。看的人高興,演的人樂意。隨著電影、電視、電腦等的普及,人們打發時間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大戲逐漸被人們淡忘,尤其是零零后的孩子,別說演戲,就連戲是什么樣兒,腦子里都是一片空白。為此楊秀舉老師煞費苦心,他請來老戲班子,一出出地演給孩子們看,演完后又把演過的劇目,繪聲繪色地講給孩子們聽。慢慢地,孩子們喜歡上了大戲,樂意和楊老師學戲。巖門小學的學生羅麗琴,扮演的是穆桂英,只要一有空就練習,居然把“穆桂英”扮演得有板有眼,唱腔、動作一點也不比老戲子差。楊艷艷也是對自己扮演的角兒,非常喜歡,在家里做完作業后,也要演上一小段,扮演楊宗保,也是有模有樣。附近的老人都夸:“號臘乃(這些孩子),相尼賴(唱得好),笨奴蔑出息(今后有出息)!”聽到有人夸贊,孩子們練得更歡。

楊秀舉的學生在唱大戲(資料圖)
自制戲服、道具為傳承。戲服和道具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都是大人穿大人使用,小孩子們個子小,戲服穿不了,道具也不能使用。孩子們要唱戲呀!沒有戲服,沒有道具怎么演?在網上訂購服裝,網上的服裝好貴喲!一套就要1000多元。沒錢呀!楊老師根據學生的身材,裁剪服裝,到縣城縫紉,自己在服裝上畫龍繪鳳,硬是用手工制作了15套戲服出來。沒有道具怎么辦,不急,楊老師有的是辦法。山上的竹子,杉木成了他的寶貝。竹子在他手里成了弓箭、寶劍;杉木變成了大刀、長毛、畫戟。把紅、藍、白等色油漆往道具上一抹,錚亮錚亮的道具就一件件地“橫空出世”。30多件自制的刀、槍、劍、棍多合孩子們的手啊!孩子們手握寶劍像劉備,拿起大刀像關羽,手挺長矛似張飛,提起畫戟勝呂布,別提多高興了!

楊秀舉制作的道具(資料圖)
精編劇本能表演。“往年唱戲,一唱就是個把小時,甚至兩個多小時。現在不同了,唱戲主要是為了參加節慶表演,一般都是控制在8分鐘左右,最多不能超過10分鐘。要編出這樣的劇本,不花點精力是搞不出來的。”講到編劇本,楊老師無不感慨。確實,一般情況下,唱完一個完整的劇本,最低要一個小時,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表達完整。現在處于表演的目的,最多不能超出10分鐘,編的劇本既要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表演完,也要能通過演出在短短的時間內把故事完整地呈現給觀眾。楊老師確實花了一番精力,他認真研讀每一個劇本,去掉繁雜的情節,保留主要的內容,用秒表卡住時間,指導孩子們反復演練。《穆桂英掛帥》、《兩狼關》、《三打白骨精》等一出出精彩的大戲,在孩子們的手里,表演得精彩絕倫。
望著孩子們登上2013年天柱春晚的舞臺,望著孩子們嫻熟的演技,楊秀舉老師高興無比:“我教孩子們唱戲,雖然沒有報酬,雖然辛苦,只要大戲這一文化瑰寶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傳承,我心甘情愿!”(陳光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