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遠古傳承至今,這項民族民間技藝,并沒有被新興的社會文化所沖擊,而是越發顯現出勃勃生機,這和群眾的生產生活有關,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有關,也和有意識的商業開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揚武鎮排倒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因為世代傳承著苗族蠟染,這里有著“蠟染之鄉”的美稱。美譽的背后,和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自給自足,豐衣足食,排倒村心靈手巧的村民們,用蠟染裝扮著一年春夏秋冬。村里的婦女們,都能嫻熟地掌握著這一門技藝,這也和苗族的民族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揚武中學,學生們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就是蠟染教室這片小天地,畫圓月、描花草,隨心所欲,涂花鳥、抹魚蟲,信手捏來。民族文化進校園,讓這里的學生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充分地接觸民族文化瑰寶。培養人才是教育教學的百年大計,傳承民族文化,也是揚武中學的一項重要教育綱略。
楊芳是蠟染技藝傳承人,現在管理著一家蠟染專業合作社。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襲蠟染服裝,除了襯托氣質,也是在展示民族文化。在合作社里,民間蠟染藝人們,把民族文化和時尚元素、市場需求相結合,設計創造出的提包、服飾、掛件、字畫等商品,遠銷歐美市場,備受顧客青睞。有意識的市場開發,讓蠟染技藝有了可以繼承傳承的最大資本——蠟染藝人蠟染商品,也有了廣闊市場的前景。
正是有了市場的刺激,今天的苗族村民們,通過蠟染專業合作社,新增了一項營生技能。不斷舉辦的培訓班和民族技藝比賽,更是讓更多的民間藝人不斷涌現出來,成為蠟染商品的設計者、制造者。在民族文化繁榮的帶動下,興趣愛好班從小學開到了中學、職業技術學校,普及面逐漸擴大,更加催生了苗家人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苗族村民的自覺傳承,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有意識的市場開發,多種形式的有效結合,讓丹寨縣的苗族蠟染走在苗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里,走進了中小學校園的課堂,也走上了繁華都市的銷售展臺。(石開恒 張燕 薛華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