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大利村歌師教唱侗族大歌

栽麻中學侗歌班在上課
悠悠歲月流轉,跨越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承載著彌足珍貴民族文化的侗族大歌,那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是否依然如清泉般閃亮,滋養他們的土地會有著怎樣的改變?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它又有著怎樣的情感?
4月中旬,記者走進侗族大歌流行核心區域之一榕江縣,聆聽千年絕美天籟……
會唱歌的村莊
車行依山伴澗,沿途彎道一個緊挨一個。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離榕江縣城20多公里,處在山坳中的宰蕩村便映入眼簾。
一條狹窄的青石板路是這個村莊主要通行便道,村里的房屋并不像其他很多村寨一樣刷有亮麗的油漆,而是保持著原木的顏色,映著歲月刻下的斑駁氣息,散發出古樸的味道。鼓樓的高梁上,貼著幾張被火塘里的煙火熏黑了的獎狀,記錄著這個村莊唱侗族大歌獲得的集體榮譽。
宰蕩村是一個侗族聚居的村寨,雖然村莊很小,全村只有300多戶,1500多人,但宰蕩的名聲卻很大,每年都有一批批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慕名前來的游客到這里體驗侗家風情,而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來聆聽最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據介紹,侗族大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我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目前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的部分鄉鎮。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009年12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歌養心、飯養身。”這句侗家人常說的話在宰蕩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這里的人不分男女,無論老幼,個個都會唱侗族大歌,他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會唱歌的村莊。
“這里是唱侗歌、愛侗歌的一塊凈土。”榕江縣文化館館長楊遠松如此評價宰蕩村。
楊遠松對記者講述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有次他帶領一批嘉賓到宰蕩聽侗歌,因經費有限,原只打算在村里組織二三十名村民來唱歌,但出人意料的是卻有200多名村民蜂擁前來,“對他們來說,參與是一種榮耀,不讓他們唱是看不起他們,即使這樣平攤下來每人的報酬只有幾毛錢,他們也很樂意。”楊遠松回想著那圍坐了幾個大圈唱著歌的村民們感慨良多。
在宰蕩,唱侗歌的歷史已不可考,當地老人們介紹,他們都是從自己的長輩那一代代傳學下來的,如今他們也已肩負起這個責任,把自己學來的歌傳唱給下一代。
59歲的村民胡官美便是這其中杰出的一員,已身為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的她,在自己的小木屋里,堅持傳唱了30多年,最大的學員如今都已年過50。
走過橫在小溝渠上的青石板,跨過門檻,便進入到胡官美傳教侗族大歌的主要場所堂屋,這是一間僅有10多個平方米的小房間,擺放著一張年代久遠的木質沙發,屋子中間有一個火盆,火盆周圍放置著幾張小板凳。乍一看,這里與一般村民的家里并無區別,但從墻上掛著的大相框里貼滿的教侗歌、唱侗歌、授予榮譽證書的張張照片,我們能感受到這一家子與侗歌的深厚情緣。
夜色一點點渲染開來,木屋外傳來窸窸窣窣的銀飾作響聲,不一會兒,一群身著侗家服飾,年齡在6-12歲左右的小姑娘、小男孩走了進來,圍著火棚,分別落座在沙發和小板凳上,在胡官美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帶動下,純凈、清澈的歌聲在木屋里飄蕩,讓人親身體會到為什么侗族大歌會被稱為“一個文化的奇跡”。
“這些小娃娃都是自己主動來的,這么多年,我家的這個堂屋都是這樣熱鬧。”胡官美說,自己藏在腦海,記在心中的侗歌有300多首,不把它們教出去太可惜了。
令胡官美欣慰的是,30多年來,來求學的,求指點的人從未間斷,他們中既有娃娃,也有中青年,人最多的時候,堂屋里擠了30多人。每晚18時至23時,胡官美家準時響起的歌聲也成了宰蕩村最聞名的風景。
值得慶幸的是,宰蕩并不是榕江惟一一個會唱歌的村莊,大利、苗蘭、車江、寨頭等村莊同樣盛行侗族大歌,它們如同散落在山間的粒粒明珠,以歌為樂、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亙古旋律蕩漾校園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僅靠老歌師們的口傳心授,力量是有限的,隨著歌師們漸漸老去,侗族大歌傳承的隱憂開始顯現。把侗族大歌引進校園,成了避免大歌隨時光流逝而逐漸失傳的一條很好出路。
說起侗歌進校園,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榕江縣文化館退休干部張勇,很多人評價他是開創侗族文化進校園的先河。
時光回溯到1983年,時任榕江縣文化館館長的張勇在開展民間文化普查中發現,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民族民間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侗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遇很大破壞,很多來自侗鄉的孩子,已經不會唱本民族歌曲。
這樣的現狀令張勇為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深感擔憂,他意識到,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要傳承民族文化,就要讓一代代孩子都會唱侗歌。由此,張勇萌發了將民族音樂引進課堂教學的想法。
1984年,車江鄉(如今的古州鎮)車民小學正式試點侗歌進課堂,第二年,該校就成立了“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并在隨后的多年里參加多項展演,獲評“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幟”。由張勇主持編印的侗族少兒歌曲選《長大要當好歌手》也成為了多年來侗族地區傳播最廣泛的侗歌鄉土教材。
張勇的執著推動與取得的良好效果引起我省有關方面重視,從2002年開始,我省相繼出臺《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關于在我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等多項在校園培育民族文化的政策,民族民間文化在校園逐漸根繁葉茂。“侗歌進課堂”也從小學階段延伸到學前班、幼兒園和中學、大學,影響力逐漸擴展到黎平、從江、錦屏,并輻射到湖南、廣西等侗族地區,引起了音樂界、教育界和侗族文化界關注。
30年的積淀發展,而今,榕江縣已編輯出版《榕江侗族大歌集》、《侗家愛水又愛山》等20余冊侗族大歌進課堂教材,并在侗族聚居鄉鎮的中、小學校中推廣。胡官美的兩個女兒楊秀珠、楊秀梅也因歌唱得好,被破格錄用為教師,與另外三位同樣被破格錄用的老師一起,為孩子們教授侗歌。
濛濛春雨中,記者走進栽麻中學,探訪課堂上的侗族大歌。
“你們來的點太好了,正趕上我們每天下午4時45分開始的侗歌班授課。”一進學校,校長李光偉就打趣說。
因是下雨天,平常室外教學改到了室內,二三十名侗家姑娘身著侗家盛裝,在空曠的教室里站成兩個圓弧,聽著老師楊菊的指引,唱響流傳千年的亙古旋律。姑娘們的聲音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如林澗潺潺,似蟲鳴啾啾,又像清泉般閃光悅耳,讓人如沐春風,陶醉其中。
“別看這些娃娃大部分都是初一、初二的學生,各個年齡不大,但都已參加很多次展演了,拿的獎也都不少。”話說著,校長李光偉拿出了一份栽麻中學民族特色班級簡介,上面仔仔細細記載有栽麻中學侗歌隊2009年組建以來所獲得的各項榮譽。
侗歌班學員中,領唱的兩個小姑娘都來自宰蕩村,分別是初二班的楊立嬌和初三班的楊美銀,她們曾代表學校參加過多場表演,言談中也流露出對侗族大歌的深深喜愛。楊美銀還透露,未來想從事與侗族大歌相關的職業。
作為侗歌班的老師,楊菊是土生土長的栽麻鄉人,從小就浸染在侗族大歌的環境中,對大歌有著天然的情感,大學里她在專業選擇上便選擇了侗族大歌,3年多前,從貴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栽麻中學任侗歌老師。
“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楊菊說,不管未來會如何,她會一直堅守下去。
政府民間攜手呵護
“盡管侗族大歌的發展已有很多好的方面,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多年潛心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榕江縣文化館館長楊遠松認為今后的路還有很長。
“很多村寨里唱歌的除了老的,就是小的,中青年大多出去打工了,斷代現象已露苗頭。”楊遠松說,經濟上的窘迫也讓一些年輕歌師的積極性打了折扣,如果沒有好的政策扶持,歌師們能否維系現狀很難說。而那些從侗歌之鄉出去的年輕人,除了少部分人從事侗歌表演外,更多的是進了廠,與家鄉的民族文化也漸行漸遠。
這樣的說法從榕江縣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主任楊成利經歷的一件事得到了印證,最近,安順一個景區負責人找到他,托他在榕江村寨找4個侗歌唱得好的年輕人到景區表演,不僅在身高上有限制,年齡上也要30歲以下的,而好多天過去,合適的人選還是沒有找到。
和楊菊從小一起長大、并一同因唱侗歌獲得多個獎項的好搭檔,如今已很少唱侗歌了。
一些人在打退堂鼓,而另外一些人則在呵護文化瑰寶上不遺余力的奔走著。
在栽麻中學采訪時,校長李光偉透露,他剛剛接待了一個來自北京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每年將支持2萬元用于幫助侗歌班的貧困學生,以及聘請老師教侗歌。
在北京工作的榕江籍熱心人士劉智等三人發起成立了“苗侗文化傳承小組”,以通過幫賣榕江臍橙籌資的方式,資助家鄉傳承侗族大歌的歌師和喜歡唱侗族大歌的歌手。
楊遠松的辦公室里,保存著一本裝印精美的侗族大歌書本,里面收錄的幾十首侗族大歌大都是離退休干部、村干部、熱心人士等侗族大歌愛好者經過搜集、整理而來。
記者從楊遠松提供的一份榕江“侗族大歌”保護情況材料中發現,從2011年開始,該縣對侗族大歌保護的步伐與節奏明顯加快。
民族音樂進校園師資培訓、侗族大歌傳承人培訓等每年都有開展。車民小學、中寶小學、車江中學、大利小學、宰蕩小學等相繼被列為侗族大歌傳承示范基地。
而對宰蕩、苗蘭、大利這些會唱歌的村莊而言,通過新建或租借方式建立的侗族大歌傳習所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習場所,侗族大歌隊也因而有12支得到了恢復,群眾傳唱侗族大歌蔚然成風。據不完全統計,在榕江縣,每年在本土和走出去的侗歌演出不下300場。
從2012年開始,榕江縣啟動了侗族大歌數據庫建設工作,至2013年8月底,持有侗族地區漢字記侗音和侗文記載的侗族大歌282余首,文字資料20MB,圖片資料1.1G,錄音資料10G,影像資料2G。
一個更為利好的因素是,年初,我省啟動了侗族大歌振興計劃,榕江縣借此契機,將在今年舉辦三期侗族大歌培訓班,培訓約250名傳承人。并將在榕江古州鎮、忠誠鎮、寨蒿鎮、栽麻鄉等侗族地區的中、小學校全面實施侗族大歌進入課堂,組建校園侗族大歌隊,聘請著名歌師進校傳歌。同時還將組織縣藝術團和民間文藝隊排練侗歌精品劇目,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品牌。
千年旋律薪火相傳,相信也將一直綿延不息。
采訪手記:傳承路徑與活力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已是世所公認。
在外界對貴州的認知中,燦爛的多民族文化成為首當其沖的第一印象,而其中又以侗族大歌最為令人印象深刻。清泉般的多聲部合唱被譽為東方天籟,所向披靡地征服了世界。從此讓貴州與侗族大歌之間畫上了奇妙的等號。
今天,為了讓這奇跡般的文化遺產能永續輝煌,貴州官方和民間正在嘗試著聯手做多種突破和努力。
采訪中,我們發現侗族大歌在貴州東南部的榕江、從江等地仍然有著豐厚的文化土壤。面對多元化文化的沖擊,那些古老的村寨仍然將“飯養身、歌養心”奉為一種最優雅的生活方式。當記者在鼓樓里聆聽老歌師教授孩子們侗歌時,迅速就圍上來了幾十個村民,無一例外地用一種極其享受的表情在圍觀。一位當地人告訴記者,在這些村寨中流傳著一種古老的習俗—吃新,即整村邀請其他村子的村民來對歌,有一次這樣的對歌在宰蕩村進行了7天7夜,大家唱到酣暢淋漓、夜不想寐。其實,這是兩個村子的一種比拼方式,在他們看來唱歌唱得好就是一種最強大的實力,也是最值得驕傲的事。
采訪中,一位栽麻鄉的干部熱情地邀請記者于本月20日去參加鄉里舉辦的侗族大歌比賽。他說,這樣的比賽鄉里每年都要舉辦幾場,雖然獎品只是毛巾、床單等小物,但群眾參與的熱情都特別高。從這位鄉干部語氣中記者聽到了“重視”,舉辦侗歌大賽成為這里獨具特色的一項重要工作。
沿路走訪下來,記者發現,豐厚的文化土壤成為侗歌的傳承最為根本的依托,為了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能更好地傳承,我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正展開強有力的措施層層推進,傳承人培訓、侗歌傳習所、侗歌進課堂……以及在省級層面啟動的“侗族大歌振興計劃”,政策推動、經費保障讓侗族大歌傳承具有了路徑和活力。( 文/ 羅梅 陳丹 圖/楊成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