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實習記者 龔瑤)8月2日,第二十四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黔東南分會場在凱里苗侗風情園拉開帷幕。逛書博會的人會發現它有一大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演示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苗族織錦》、《苗繡》、《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制作技藝》、《丹寨古法造紙術》,無不不讓在場的人紛紛驚嘆少數民族祖先的偉大智慧。

苗族銀飾,苗族的魔術
黔東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有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有少數民族多達三十三個,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是黔東南旅游的最大特色。
近年,隨著民族工藝被關注,原本要逐漸消失的傳統工藝再次重現,據了解,每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收有徒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從自己母親或者父親手中接下傳承的重擔。

“隨著關注度的上升,學習傳統工藝的人多了起來,但是這遠遠不夠,由于制作工藝的高要求,有很多人中途放棄,更多的人選擇去到城市,你記得一定把我們寫上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知道”,在采訪中,一位傳承人對記者說。

織錦,苗族的色彩
其實,優秀傳統文化的消失不僅是黔東南所要面臨的問題,同樣也是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
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的見證者,特別不希望有那么一天——后來人只能在書本上或者互聯網上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聽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卻不能親眼看到,親手觸到,親身感受到。想想,那該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