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鏡頭之三:拜祭“干爸爸”外籍教師收獲感動
麗娜和依麗娜分別來自烏克蘭和肯尼那,當地人民都親切地稱她們為“黑、白玫瑰--姊妹花”。當筆者問及為什么選擇到貴州山區支教時,她倆都不約而同地回答:擴大對外開放、實現全球民族同存共生發展是她們的共同夢想;貴州有許多有待開發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吸引了我們,來到貴州自己得到鍛煉和學習,同時,也想盡自己所能為貴州山區的孩子做些事情。
初來時,對貴州生活她們還不能完全適應,常常感到孤獨。為了能留住人才,學校師生將她倆視為親人。學校校長主動把靠近學校的房子出讓搬到老城區的舊房居住,為她倆安了家;飲食不習慣,負責管理她倆的學科組長寧孝國老師把她倆帶到家里讓家人給她倆調制可口的飯菜;為了讓她倆盡快適應環境,學校師生還經常陪她倆到附近的鄉村走動……這種不是親人甚是嫡親的關懷讓人感動,她倆拜祭校長和寧孝國老師為“邱爸爸”、“寧爸爸”,與少數民族學生結拜“姊妹”。她們常常利用周末到苗村侗寨走訪,了解當地民風民俗、參與學校送教下鄉、把“瘋狂英語“送進鄉村課堂。她倆用相冊和日志記錄下了這些點滴。
“在榕江一中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例如教書、刺繡、跆拳道、中國書法……,這在我們國家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麗娜頗有成就感地說。“最重要的是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我的課堂上,看到孩子們贊許的笑容、看到他們比原來自信、能快樂地學習英語,我很滿足”。
鏡頭之四:“姊妹花”為月亮山區教育托起“太陽”
來自烏克蘭并從事過幼教工作的麗娜說“我在一個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國家長大,自身的成長經歷讓我體會到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不均衡給教學工作帶來的困惑,所以想用實際行動試著去改變什么“。初來支教的那段時間,她體驗到了挫敗感。學生的口語基礎差,不能掌握拼讀方法,第一次測驗有幾份試卷交了白卷,有的甚至表示,”我不想學了,可以在你的課堂上睡覺吧“。因此,如何教會學生自信,激發學生興趣成了她倆的挑戰。她倆從李陽的”瘋狂英語“教學方法中得到啟發,開始了解當地民風民俗、搜集民間諺語故事。每到苗村侗寨的大小節日、婚喪嫁娶的活動,她們都欣然前往,為的是能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滲透到課堂。第一次當她把中國民歌取代了英文歌曲在教室播放,在講故事環節中不經意露出一兩句地方方言,看到孩子們臉上掛滿了輕松的笑容,她從掌聲中收獲到了成功的喜悅。
剛剛大學畢業從未出過遠門的依麗娜,出生在一個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由于對當地飲食的不適應,她的體重一下子減少了20多斤。“第一次出國獨自生活,我常常想念我的親人“,他感傷地說。
為了淡化心中的孤獨和寂寞,依麗娜把身心投入到工作上,精心設計教案,定期到學校“英語角”與學生交流溝通。她主動放下老師的身段與學生們交朋友,要求學生與她一道制作”青春夢想卡片“,每個人自己設計頁面目錄寫下心底的秘密并定期交流分享。起初,學生們對她這個要求不予理睬,不寫或不交的情況很多,但瑪麗娜每一次都是精心設計的,在她的帶動和感化下,漸漸的,從一個詞、到一句話、到一段話,最終連接成一篇文章,同學們樂于用這樣的方式與瑪麗亞溝通,有的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旣惸冗透過”夢想卡片“去了解孩子們的心事,她善于用自身的經歷和國內外名人典故去開導她們,讓他們學會堅強與自信。一位后進生在她的開導下消除了自卑打消了中途輟學的念頭,她在”聽音樂發表自己的感言“時這樣告訴大家:“假如你做不了太陽,那就做一顆小星星吧,但要盡量使自己明亮;假如你做不了大樹,那就做一棵小樹苗吧,但要盡快茁壯成長”。
負責英語教研組“瘋狂英語”具體工作的組長寧孝國告訴筆者:兩位外教來到學校后,每個星期都有13節英語課和兩天課外’輔導課(英語廣角),她們總能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自如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此外,外教還講解很多異域文化和習俗,同時,還將本土文化帶進課堂讓人耳目一新,開拓了學生創新能力和視野,引領全縣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發揮了積極作用。
依麗娜說,“我不知道這些孩子今后會怎樣,是否能勝利通過高考,最終能實現夢想,但至少,通過我的言傳身教,她們已經改變了,變得自信、變得堅強。”
今年7月依麗娜即將結束支教聘期回國探親。“以后的去向還沒想清,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以后的工作領域一定與這兩個詞有關:教育NGO”。
鏡頭之五:文明使者 愛心傳遞
在到榕江的的采訪中,筆者了解到,由于引進外籍教師對于改善教育資源、提高素質教育起到了吹糠見米的效應,其助推當地文化教育事業實現均衡發展發揮的作用已經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表示,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及內涵發展,要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堅持解放思想、增強改革創新能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結合榕江正在申報全國選進文化縣、加快榕江縣三中建設等項目的落實,將加大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我們欣喜地獲悉,目前,榕江一中與美國友人基本達成了發展體藝特色項目的意向性合作協議。外籍體育精英將落戶該校支教,援助學校發展足球、橄欖球項目,這對享有全國“體操之鄉“的榕江不啻甘霖 。它意味著文明使者的愛心接力將會薪火相傳 ,苗鄉侗寨的教育面貌更加嶄新。(楊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