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0多元的工資雖少,但可圓我孩提時編織的‘園丁夢’”
2006年秋季即將開學,因為原來的老師退休了,上面沒能安排老師下來,安浪教學點面臨著“撤并”與“保留”的抉擇。一旦撤并,村里30多名五六歲的孩子 就得到十多里外的元田小學上學,留守老人們每天得五六點鐘起床煮飯炒菜給孫子吃后再送到學校,下午5點準時去接回家。一天起早貪黑的艱辛自不必說,山路上 的安全更令人堪憂!
“可是艱苦的條件、200元的代課費,誰愿來?!”“別說從外地調老師,就是本村的文化人,只怕也不愿意來。”村教學點代課教師招聘會上,大伙你一言我一 語焦急地討論著。最后,大家一致認為,聘請本村有文化、有愛心的人來代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經大伙推薦,金丹作為最佳人選進入全體村民的視線。
次日,原村支書楊彰連找到金丹,試探帶請求地說出了自己及全村人的想法。沒曾想,金丹爽快地答應了。
原來,孩提時金丹也曾有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著沉重的書包,步行十幾里路去上學的走讀經歷,“那時,每次走到學校就累得直想睡。”后來,她的老師知道 后,便把她接到學校同吃同住,輔導她學習,陪她玩游戲,有時還給她買新衣服,如同母親一般的關懷讓她從小就織下一個夢想: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名教師。
“背著自家娃,教著山里娃,我誰也不能落下”
金丹,為了愛情,她從發達地區來到窮鄉僻壤;為了山里娃,她放棄外出打工每月數千元的豐厚待遇;為了夢想,她堅強地扛起自家,挑起教育山里娃的這個“大家”。她是一位優秀老師,也是一位可敬的母親。

金丹為山里娃點亮希望之燈
安浪教學點有學前班和一年級,37名學生,其中留守娃31名。教學上,她不得不采取一個班布置作業、另一個班上課的模式,由于多數娃的父母不在身邊,缺少 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因此,她除教文化、教做人處事,還得當好孩子們的心理醫生。她說:“山里娃就是我的娃,我得像我的啟蒙老師那樣,給孩子們母親般的溫 暖,決不讓孩子學業落下。”
8年來,金丹背著一雙兒女,全身心地撲在教育上,先后將200多名山里娃送出山外,多次被縣、鎮政府評為優秀老師,2009、2011年被縣人民政府授予教學質量獎。
“營養午餐”取代“冷飯團”,山里娃趕上了好時代
“山里娃求學真不容易呀!清早由爺奶煮好早飯吃后,再把中午飯打包放進書包背到學校,熱天易變餿、冬天易凍結,有時看到娃們啃著‘冷飯團’,那心里就像打翻五味瓶,很不是滋味。”說起這事金丹神情黯然。
所幸的是,2012年3月,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生“營養午餐”計劃推廣到了安浪教學點,國家給農村孩子每人每天3元錢的營養午餐補助,天柱縣教育部門每 周將食材配送到元田小學,金丹便每隔一兩天去那挑一次,“因為要等班車去,回來就很難趕上早上的課了,所以天不亮就起床,打著電筒趕路。”起初,學校沒廚 房、沒自來水、沒燃料,金丹便就地取材,挑水、拾柴、找房子,克服種種困難,終于讓孩子吃上熱乎乎的營養午餐。
“紙糊窗”變成“玻璃窗”,孩子們坐進了新學堂
安浪小學原名“白禾村小學”,建于民國初期,是當地苗族同胞每家湊一根木料建起的兩棟木房,學校曾發展到5年級、200多名學生,上世紀70年代,學校隨 村名變更為“安浪村小學”,進入本世紀,隨著教育體制和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該村二年級以上學齡孩子集中到元田小學就讀,村教學點只留下學前班和一年級。
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安浪教學點僅用幾塊爛木板勉強裝棧的兩間教室,而且門窗破損、桌凳缺肢,冬天,肆虐的寒風雪雨一個勁地從壁縫、門縫、窗戶直往教室 灌,冷得孩子們直發抖。金丹找來塑料紙、報紙,把窗戶糊起來,“講臺、黑板這些地方不能糊,糊了,學生就看不到黑板上的字了。”金丹說,這樣,她只好忍著 嚴寒為孩子們上課。在那樣的環境下,也與山里娃們度過了艱難的5年。
2012年9月,縣教育部門撥出30萬元在原校址破土動工修建新教學樓, 2013年春,新教學樓竣工投入使用,山里娃終于有了“新家”!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在平整的水泥操場玩耍,在干凈整潔的廚房就餐……安浪的孩子正沐 浴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幸福生活、健康成長。(楊 俊)
新聞鏈接:金丹,女,漢族,湖北省隨州市洪山鎮人,1983年7月生,初中畢業后因家庭困難沒能繼續讀書圓夢大學,于是,她邊打工邊自學,參加成人高考,自費讀完大 學專科。2006年9月主動報名到貴州邊遠山區支教。2011年11月,當選為天柱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2013年,被貴州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婦 聯、省商務廳、省中小企業局評為“最美巾幗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