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
——記全省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王增世
本網訊 綠油油的梯田層層環(huán)繞村寨,古香古色的吊腳樓映襯在青山綠水間,滿林的楊梅透紅清亮更是誘人,仲夏的雷山縣望豐鄉(xiāng)公統(tǒng)村風景如畫。
去年,公統(tǒng)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46元,家家用上干凈的自來水,戶戶住上寬敞明亮的吊腳樓,小康生活離村民越來越近。
可誰會想到:這里曾是有名的荒山多、缺少多、草房多、貧困多的“四多”村呢。
發(fā)生如此巨變?村民們都說:“這些全靠寸支書王增世帶來的變化!”
57歲的王增世,個頭不高瘦黑,講話時帶著濃濃的鼻音,就是他十五年來堅持不懈地帶領群眾發(fā)家致富,讓一個“四多”村逐步變成美麗和諧的小康村。因此,王增世先后獲得“黔東南州民族民間文化優(yōu)秀傳承人”、貴州省“拔尖鄉(xiāng)土人才”和國家級“全國綠色小康戶”稱號,被評為“省級和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獲貴州省優(yōu)秀農村黨組織書記。
開發(fā)荒山 1000畝科技楊梅富農家
“我家種有18畝科技楊梅,預計收入6萬多元,能有這般收成,還得感謝我們王支書呢!”6月29日,村民王錫龍高興地說。
公統(tǒng)村座落雷山縣城西部,全村有276戶,1150人,有黨員28名,人均耕地面積0.68畝,1999年,人均收入不到600元。
群眾要致富,公統(tǒng)要發(fā)展,出路在哪里?1999年當選為公統(tǒng)村村委會主任的王增世,面對群眾信任和期盼的目光,再也坐不住了,他組織全體黨員、村組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展開激烈的討論和反復進行研究,認為公統(tǒng)村荒山多,陽光充足,交通便利優(yōu)勢,適合發(fā)展科技楊梅。

科技楊梅成為公統(tǒng)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說干就干,當年,王增世帶領群眾搶抓西部大開發(fā)和“兩山”扶貧攻堅的機遇,通過雷山縣扶貧開發(fā)辦的牽線搭橋,得到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資助3萬多株嫁接楊梅,當年全村建成了高標準的楊梅基地700多畝,目前,公統(tǒng)村已建成科技楊梅基地1200畝,戶均4.5畝,已掛果面積達800畝,今年預計產值可達360多萬元,戶均1.3萬元。該村九組一家4口的困難戶王力,沒有錢買樹苗,王增世掏出200多元給王力,購買楊梅樹苗500株,去年王力家已有100株掛果,收入2萬多元。
楊梅發(fā)展起來了,但銷路卻出了問題,王增世成立果品協(xié)會,舉辦楊梅節(jié)活動,吸引成千上萬的客人前來基地現(xiàn)采現(xiàn)買,解決了銷路難題,公統(tǒng)楊梅品牌還揚名四方。
厚德行醫(yī) 1000面錦旗感人的故事
凱里市榜海鎮(zhèn)卡房村顧斌帶著他舅媽提著禮物來給王增世謝恩。
“王醫(yī)生看我家困難,拿錢他不收,只好送來一面錦旗、一只雞和一點飲料,表達我們的感恩之心!”顧斌激動地說。

治愈的病患者家屬送來錦旗和雞等謝藥根
“王醫(yī)生是好人啊,要不然也不知道了好多錢才把我老伴的病治好呢?”顧斌66歲的舅媽流下感動的淚水一邊插話。
原來,顧斌的舅舅三年前患上嚴重的肺炎,咳嗽不止,花了幾萬元都治不好,經人介紹,他找到了王增世,王增世免費地給他開了兩付的中草藥,喝兩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顧斌的舅舅不咳了,到醫(yī)院復查,肺炎沒了。

艱辛的采藥路上餓了啃饅頭喝山泉水是家常便飯

尚未給患者撿好藥電話又來了
王增世出生于苗醫(yī)世家,是家族的第八代苗醫(yī)傳人。俗話說:“千年苗醫(yī),萬年苗藥。”從小,他就喜歡跟父親上山采藥。在茫茫雷公山上形態(tài)各異的花花草草,在這對父子的眼中,都是能祛病強身的良藥。在父親的指導下,王增世12歲就開始學習配藥,21歲已經能獨當一面。在三十多年的行醫(yī)生涯中,王增世恪守“治病救人”的祖訓,成功救治了數(shù)千名患者。作為一名醫(yī)生,王增世看病是不收費的。王增世說,按照祖先留下的規(guī)矩,看病不能收錢,患者康復后,可以憑自己的心意支付藥費,多少隨意。對于經濟困難的家庭,即便患者給錢,也不能收。“這是祖訓,更是良心。”王增世說。

堂屋掛滿了致謝的錦旗
“醫(yī)德無量”、“華佗再世,妙手回春”等1000面錦旗和牌匾掛滿了三間房屋,面對如此多的“榮譽”,王增世說:“我是‘醫(y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是我的天職,也是最大的幸福。”
清廉奉公 1000名群眾的好口碑
“王支記不僅帶領我們發(fā)展經濟致富,救死扶傷,而且辦事公道,我們都喜歡他。”說到王增世的好,村民王勇幾天幾夜都擺不完。
王勇說:“農低保”、“危房改造”等這些好處盡是想著我們,他家一點都撈不著邊!”
王增世有個房族兄弟,雖然很困難,但卻享受不了國家的低保、救濟等惠農物資救助,對他來說,理由就只有“誰叫你是我的兄弟,給了你,一些困難的村民怎么看我呢?”
針對群眾最關心、最敏感的村里財務收支情況,王增世注重加強財務管理,實行政務財務公開,時時接受群眾監(jiān)督。“我們村沒有一件事不公開,每一分錢的‘來龍去脈’都第一時間在全村進行公示,讓群眾清楚、干部清白。”村文書文家才說。
王增世從來不講究個人的得失,但群眾的一點一滴他卻斤斤計較,不讓一位群眾受苦,對于他來說,心中裝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公統(tǒng)村連續(xù)辦楊梅節(jié)三年來,他家十多畝的楊梅全免費送給客人現(xiàn)場采摘品嘗,一年至少損失2萬元以上,別人都說他是傻子,但他從沒計較過,看到村民的楊梅一下樹就能變成現(xiàn)錢,王增世樂呵呵說:“那點損失算個啥!”
村里七旬老人王樹平去年患上風濕病,走不起路,下不了地,王增世上門免費送去中草藥,一個月后,王樹平老人能下地干些輕活了,遇人就夸王支書。王增世用他“妙手回春”的“絕活”陪護著村里的老人,目前,該村80歲以上的老人就達28人,有的還能下地干活。
再接再厲 1000畝核桃基地正開建
一場大雨過后,200多畝連片的核桃基地上,桃枝展露嫩綠,希望掛在村民余昌雄臉上。余昌雄種上6畝的核桃,兩年后,就能有3萬元的收成。
余昌雄說:“以前王支書口苦婆心說服我們種楊梅發(fā)了財,現(xiàn)在不用他動員了,跟著王支書走,小康生活離我們就越來越近了!”
看到村民們從種植楊梅中得到了實惠,王增世更加堅定帶領群眾發(fā)展特色種植業(yè)的信心和決心。今年初,王增世又向上級爭取來了200畝的核桃和100畝的辣椒兩項扶貧項目,有了楊梅種植的成功,村民們沒等村干部動員,都主動向王增世爭取種植指標。目前,該村200畝的核桃和100畝的辣椒已全部落地。該村計劃用兩年的時間發(fā)展1000畝的核桃基地,成為名符其實的楊梅村和核桃村。
“讓群眾都過上小康生活,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所在!”望著吐著新綠的核桃枝,王增世自豪地說。(潘國雄 文壽 潘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