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雷山縣結合黔東南州委基層組織“七大工程”創新“小康培訓工程”實現全縣基層組織建設“八大工程”全面推進,有效推動農村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助力農村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抓基礎,夯實根基筑堡壘。一是落實“書記抓、抓書記”工作責任制,明確黨組織書記是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構建縣、鄉、村三級基層黨建“書記抓、抓書記”的工作格局,有效推動基層組織建設的全面開展;二是依托村文化活動室和黨員活動室,開展“村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員上黨課”和“黨員談心聲”等系列活動1期3班次,累計對1800余農村黨員進行理論強訓;三是實施“雙萬”工程,按照10000元/年的運轉經費和每人850元/月的工資標準落實經費保障,每年從縣財政投入6萬余元,為任期內村干部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抓產業,整村推進同小康。一是抓好全省100個省級重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雷公山生態茶葉示范園區建設,將其建設成為集科技開發、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現代綠色產業示范園區。目前已建成茶園總面積15000畝,茶葉育苗基地500畝,帶動2600余農戶增收致富;二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要求,大力扶持發展茶葉、黑毛豬、中藥材等生態農村產業,形成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良好形勢,加快農村同步小康建設步伐。
抓民主,科學自治添活力。一是在州、縣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大塘鄉、郎德鎮和方祥鄉實行黨代會年會制,深入開展“兩代表一委員”進村入戶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民情聯絡活動;二是總結推廣西江鎮干榮村三字經“村規民約”、“4個120”等基層民主自治經驗,在全縣9個村民小組上建立了黨小組、“組管委”,強化民主議事、民主監督;三是推進鄉鎮監察室建設,配備了163個村(居、社區)紀檢員,出臺村級紀檢員管理辦法,發放了5.216萬元村級紀檢員補貼,構筑農村“護廉網”。
抓整治,優化環境鋪溫床。一是深化“百日行動”,對道路交通、農村消防、地質災害等領域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截至該縣共排查安全隱患539項,整改治理隱患513項;二是開展矛盾糾紛和突出信訪問題“百日攻堅戰”,累計排查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43件,已化解32件,化解率74.41%;三是探索推進農村社會治安聯防聯治,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有效預防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抓文旅,盤活資源增動力。一是實施民間藝人“四個100名師”培育工程和民族文化“四進”工程,積極推進苗族服飾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二是投入12億余元整合雷公山、西江、郎德、縣城為重點的旅游產業,盤活旅游資源,增加旅游收入。2013年1-4月該縣共接待中外游客140.2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82億元;三是把民族風情旅游與生態觀光體驗相結合,以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郎德等景區為依托,利用旅游公路主干道兩側建設茶葉產業帶,實現茶旅共同發展。
抓典型,示范效應促發展。一是整合州縣鄉三級資源優勢,捆綁項目資源、資金,重點將西江鎮干榮村等35個村寨打造成為時代特色鮮明、示范作用突出、黨員群眾公認的黨建精品示范點、新農村建設典范,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二是著力實施各領域黨組織示范點建設,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輻射作用強、帶動引領效益好的基層黨建工作典型,以創建促規范,以示范帶全盤。
抓創新,凝聚能量助發展。一是實施“三個轉入”創新駐村干部管理,將132名縣級下派的駐村干部工資、考勤、考核統一轉入到鄉鎮,促使轉變觀念,找準定位,務實干事;二是進一步實施“綠葉”工程,發揮好村(居)干部家屬堅強的后盾作用,強化全縣村(居)干部和家屬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建功立業,落實政治激勵、創業幫扶,促進帶頭致富、同步小康;三是按照項目化管理、精細化實施、績效化考評的模式,在內容、方法、載體、制度、機制、格局等方面推陳出新,培育基層黨建工作的新經驗、新特點、新亮點。如桃江鄉的“群眾事務黨員代辦制”和方祥鄉的“黨員農民講師團”等創新工作經驗。
抓培訓,強心富腦奔小康。一是大力弘揚“腳堯精神”,腳堯村是雷山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行區和推進扶貧開發攻堅工作的先進典型。199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授予腳堯村“小康村”稱號,積累了“腳堯經驗”,創造了“腳堯精神”。2013年,全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達到9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3倍;二是加大投入創建培訓基地,投入資金15萬元,建成一個集小康家庭培訓、精準扶貧培訓和黨校、職校分校為一體的基地學校,致力于宣傳弘揚“腳堯精神”,講授農技科技知識,凝聚小康創建發展正能量。三是充分利用培訓基地,開展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培訓。截止目前已開展“農村基層干部培訓會”、“村支書教育實踐活動專題培訓會”等各項培訓20余期,培訓學員360人次,初步顯現成效。(王雪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