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為順利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擴大試點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應扶盡扶,雷山縣結合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多舉措抓好精準扶貧工作。
認真識別貧困人口,抓好建檔立卡。按照“戶主據實申報、民主評議排序、三榜審核公示、入戶登記調查”等程序對貧困農戶的家庭人口情況、產業發展情況、收入情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按照低于貧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扶貧對象進行識別,做到戶立卡、村造冊、鄉建簿、縣有電子檔案,摸清全縣貧困人口底數。
根據致貧原因分類扶貧,確保扶持到村戶。為充分發揮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各自作用,確保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和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將全縣的貧困戶進行分類,在認真調查摸底和充分了解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對有勞動能力并有愿意通過參與扶貧開發走向脫貧的貧困人口分類為扶貧戶;對無勞動能力的五保戶、孤兒、殘疾人口全部列入民政救濟、低保戶,結合實際,實施生態茶葉種植、天麻種植、林下養雞、鄉村旅游、精品水果、特種養殖(黑毛豬、野豬)等項目,實現產業扶貧項目覆蓋到村到戶,每戶貧困戶建立1-2個能長期增收的產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的發展。
建立干部幫扶到村到戶的長效機制。該縣推行縣級領導聯系到鄉鎮、科級干部幫扶到村,副鄉、科(股)級干部駐村幫扶制度,確保了全縣154個村每個村有一名機關干部駐村幫扶貧困村。2014年,為進一步抓好干部一對一幫扶貧戶,目前已落實全縣行政事業干部一對一幫扶工作。
建立明確的貧困人口進退機制,確保精準扶貧落實。該縣將通過公平、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評測出貧困鄉鎮的貧困程度和脫貧成效,施以獎懲政策,建立動態的進入與退出機制,使戴上帽子不想摘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不努力工作的地方就地“退出”,使一些還未進入扶持范圍的貧困鄉鎮、村“進入”受扶范圍,形成激勵機制。
做好精準扶貧的績效考評工作。該縣將把精準扶貧績效考評工作作為推動各項政策、資金落實到村到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嚴格按照省、州統一的績效考評標準進行獎勵。(趙仕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