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德國電視臺編導艾莉接受黎平電視臺記者采訪
“西方的城市化進程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那時候,在經濟作用的刺激下,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也就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城市化格局。那么,中國從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從西部大開發以后,也就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我們通過調查了解到,到2020年,貴州省要實施扶貧生態移民異地搬遷200 萬人,這對城市化的進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人,特別是外國人,都是在關注城市的發展,但他們對移民們身份的轉變則了解得很少,所以,我們一直在關注茶山,關注貴州最邊遠的黎平的扶貧生態移民的進展情況。”6月24日,德國電視臺編導艾莉在接受黎平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
此前,該臺曾先后于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兩次到達黎平縣采訪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他們用攝像機鏡頭記錄了移民們搬遷前、搬遷時和搬遷后的生產、生活狀況,記錄了農民們在進入城市后身份轉變的每一次變化。
鏡頭一:上學的路越走越短
在黎平縣城北的薛家坪小學的學生中,大多是來自移民搬遷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其中,從高屯鎮茶山村搬遷來的104戶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戶的子女就就讀于此。在搬遷以前,從上幼兒園開始,茶山村的孩子們上學都要下到12公里外的山腳下的中黃小學讀書,每個周末,村里都要派5輛馬車負責接送孩子們上學,光馬車的一個來回就要5個小時的時間,遇到雨雪天氣,孩子們通常只能步行,給他們的人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風雨求學路,成了茶山村孩子們一道人生的大坡。低年級的學生,因為生活不能自理,還得有家人負責陪讀,牽扯了家里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是茶山村民們一個無奈的選擇。如今的薛家坪小學,距移民們的家僅有 300米的距離,寬闊的水泥路從家門口直達學校大門,打開窗子,就能聽見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從此,孩子們再也不用風雨飄搖地趕著馬車去上去了,家長們也在不用為孩子們上學擔憂了。

德國記者在拍攝扶貧生態移民子女的就讀情況

扶貧生態移民的子女放學走出校門
“自從本學期孫女轉到了對面的小學讀書后,我終于放心了,4年了,我才真正睡了第一個安穩覺。”茶山村生態移民搬遷戶龍國遠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