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摘 要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背 景
凱里與麻江相距40公里,一個是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一個擁有極為優越的區位優勢,曾經兩者兩兩相望,彼此競爭。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凱里尋求壯大,麻江希望突破,昔日“獨自彈奏”的兩地積極對接迎來“牽手”,探索走上凱麻同城化發展道路,共譜發展奮進曲。
2011年1月28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實施《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把凱里—麻江建設成為擁有120萬人口的大城市,黔中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和貴州東部具有重大戰略影響和輻射帶動功能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號),提出“支持黔東南州實施凱里—麻江同城化發展”,凱麻同城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根據《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凱麻同城化區域包括凱里市、麻江縣、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為792平方公里。
目 標
凱麻同城化奮斗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凱里市、麻江縣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總量占全州經濟總量的40%以上,城鎮人口達到60萬人以上;到2030年,經濟總量占全州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城鎮人口達到120萬人以上;通過20年的努力,將凱里—麻江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國際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鮮明的生態型現代化城市。
名詞解釋
同城化,是指一個城市與另一個或幾個相鄰的城市,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能夠融為一體的發展條件,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以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設和諧宜居城市。“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體化”,也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板塊經濟。
時序轉入深冬,寒風料峭。
從凱里城區驅車出發,順凱開大道、開司大道一路前行,巨大的塔吊不時從車窗兩旁掠過,巍巍聳立的標準化廠區與作業正酣的建設畫面交錯出現,讓人感受到一股股撲面而來的暖意,更感受到了凱麻同城化建設發展的強勁脈動。
剛剛過去的2013年,凱麻同城化建設邁入新階段,活力迸發。
拆除城鄉籬笆
“很高興啊,我現在已經是凱里經濟開發區的人了,我們下司正在大搞開發建設,想想以后的日子就覺得有盼頭。”1月26日,記者在下司鎮清江村采訪時,村民張榮福高興地說。
時間回到2013年1月1日,這天,凱麻同城化建設委托代管鄉鎮街道協議正式執行,麻江縣下司鎮、凱里市鴨塘街道委托凱里經濟開發區管理,麻江縣碧波鄉、凱里市爐山鎮委托爐碧工業經濟開發區管理。
通過托管,其目的在于突破原來行政區域劃分的限制,由兩個經濟開發區對托管區域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工作機制、統一政策步伐,推動產城互動、同城發展。
“劃歸凱里經濟開發區后,雖然工作量大了,但學到的東西比以前更多了,不僅能磨煉自己,更能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短板。”談及被托管后自己工作的變化,鴨塘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趙輝感慨良多。
凱麻同城化建設中應運而生的托管模式,拆除了制約城鄉、鄉鎮與園區一體化發展的籬笆,也為凱麻同城路網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凱麻同城化路網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果,目前已貫通16條城市主次干道,初步形成了“四橫二縱三連”的道路交通網絡。尤其是凱司大道的建成通車,把凱里城區與麻江下司無縫連接起來,凱里經濟開發區的中心地位更加凸顯。
2013年,凱里經濟開發區新建道路15條共52.15公里,總投資26.8億元,成為同城化發展的強大推力。
“現在我們也能領老齡補貼了,真是高興啊,托管就是好。”在下司鎮、碧波鎮采訪時,當地老人講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按照凱里市的惠民政策,該市戶籍年滿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領取110元至220元不等的老齡補貼。麻江縣下司鎮和碧波鎮被接管后,兩地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也領到了老齡補貼。
凱麻同城化的托管模式,讓下司、碧波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實惠,日子越過越舒坦。
“三大會戰”翻開嶄新一頁
“凱麻同城化是全州發展的大局,凱麻做不大,全州就做不大;凱麻做不強,全州就做不強。凱麻同城要在加速發展、轉型發展過程中起表率作用,要率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取得新突破。”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擲地有聲。
凱麻同城化啟動以來,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去年9月份開始,為進一步推動同城化建設,該州實施了碧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下司古鎮開發建設和凱里中心建設“三大會戰”工作,翻開了凱麻同城化建設道路嶄新一頁。
作為黔東南州委、州政府2013年重點打造的重點項目之一,碧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自去年9月8日全面吹響建設號角后,凱里市、麻江縣迅速掀起碧波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新高潮,強力推進碧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步伐。
伴隨著園區規劃的完善,園區路網、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推進,碧波高新技術產業園已具備吸納能力,新引進企業25戶,總投資50億元,已動工建設9戶,即將開工10戶。
下司古鎮開發建設工作啟動后,目前已編制完成《下司古鎮啟動區概念性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方案》、《下司古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規劃設計,啟動了司新大橋、太陽島大橋、下司至宣威城市主干道等道路建設。下司古鎮開發建設預計投入資金30億元,目前已累計到位資金7000多萬元,一標段87棟建筑中已完成80棟,其中十大景觀建筑戲臺已啟動施工,戲臺背景墻已完成45%;二標段96棟民居改造已開始施工。
凱里中心會戰工作在去年10月21日全面鋪開后,目前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城市設計初步成果已完成,州群眾服務中心城市主干道建設工程一標已完成路基土石方開挖590萬方,完成土石方工程的87.7%,二標已完成路基土石方開挖250萬方,完成土石方工程的31.2%。
據介紹,去年以來,凱麻同城化建設共分三次集中開工項目193個,總投資達450億元;目前,已累計實施項目322個,總投資達750億元。接下來,還將陸續開工建設項目300個,總投資1130.5億元。
板塊經濟初顯魅力
所謂“大凱里”,就是將凱里城市經濟圈與州域其他鄰近經濟單元的協同發展,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在凱里城市發展過程中高瞻遠矚的重大戰略布局。
凱麻同城化的實施建設,是催生“大凱里”的大手筆。
“凱麻同城化不僅關乎兩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關乎兩地百姓的小康福祉,如果看得更遠一點,還擔負著打造‘黔中經濟區’東部經濟引擎的重要角色。”黔東南州委常委、凱里市委書記黃遠良說。
凱麻同城化戰略實施以來,黔東南州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推進產業對接,構建同城化。以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圍繞打造“千億級”開發區,合力打造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煤電鋁、煤電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特色食品、民族制藥為主的產業體系,兩個開發區建設穩步推進。
凱里經濟開發區去年落實招商項目88個,總投資達260.39億元,開工建設42個、建成投產26個。以中科漢天下物聯網、申黔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轉型項目有序推進。貴州苗之靈股份有限公司、黔東南經緯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醫藥企業和三產服務業在重慶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開發區科技創業人才基地成功申報為貴州省第四批人才基地。預計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39.9億元,同比增長92.1%;實現工業增加值8.16億元,同比增長88.0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億元,同比增長80.58%;實現財政收入6億元,同比增長84.35%。
爐碧經濟開發區去年新引進企業30戶,總投資50億元,已全部開工建設。預計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56億元,同比增長95.6%;實現工業增加值9.1億元,同比增長102.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同比增長95%;實現稅收1.3億元,同比增長95.43%。
凱麻同城化戰略強力推動著凱里地區經濟進入超常規發展新階段。2013年,凱里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48.09億元,同比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305億元,同比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27.98億元,同比增長20%;財政總收入完成47.8億元,同比增長23.5%;小康實現程度達9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凱麻同城化建設的浪潮,把凱里、麻江乃至黔東南推向了時代的前沿,一座擁有百萬人口以上、獨具苗侗特色的國際濱江旅游城市和黔中經濟區重要增長極,正在貴州東部大地悄然崛起。(記者 陳丹 熊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