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里田局部面貌
在黃平縣啟動對重安半山古石梯田申報中國“非遺”的工作(本網曾作報道)時,該縣文物工作者又在翁坪鄉的冷坪山下發現了具有文物價值和農耕文化研究價值的“一里田”。
田埂就是直線
據了解,冷坪山“一里田”距黃平縣城有40公里,所謂“一里田”就是在一華里的區域內,都是農田,一丘連著一丘,中間幾乎沒有插入“另類”的東西,如此延綿了一華里的距離。黃平縣文物工作者介紹說,這些田呈南北走向,站在南面往北面看,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感覺。據悉,“一里田”實際長度約500米,平均寬度 40米。
此外,這些田的田埂都很規整,特別是隔離田與田之間的田埂,那完全是一條標準的直線。“這樣田地就是典型的井田”。黃平縣一位文物工作者說。

修建出來的田埂與墻面
“一里田”隸屬于翁坪鄉羅坡寨的集體土地。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田地建造于兩個時期,即清朝同治年間以及上個世紀70年代。其中修建于清代的系南面面積較寬的部分;北面稍微狹長的部分則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農業學大寨”時期補造的,F今,這些農田由村民楊通勝等人承包耕種。
楊通勝是當地的寨老,他說,清代建造的農田由一名叫楊粱打的人率領其9個兒子,花了9年時間完成的。當年盡管水稻產量不高,但每年都能收到120多挑(每挑50公斤左右),因此這丘田在當地也稱為“李吧蓋”(苗語音譯,漢語為“百挑田”)。
據了解,早年的羅坡寨附近石材豐富,土地肥沃,尤其是那紅石材遍布山嶺,是開山造田的最佳選料。楊梁打是這里最早的住戶之一,不過,開始他沒有造田的打算。后來,他的9個子女逐漸長大,家里糧食不夠吃了,楊梁打便謀劃著造田。
動工后,孩子們都來幫忙,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后來,只要不下雨,日落也不息了,挑燈夜戰。
剛開始造田時,楊粱打51歲,到他60歲時,田地修造完畢。從此之后,楊梁打家的家境殷實起來。后來,楊梁打繼續帶領子孫造田,進入民國時期,他們家建造的農田達到了50多畝。“楊家也由此成了翁坪一帶遠近聞名的大戶。”楊通勝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