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丹寨石橋古法造紙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以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得較完整、規模較大而揚名。而今,由于古籍修復的市場需求,將古籍修復這一遠離鬧市、藏于密室的活態文化現象擺至前端,在5月25日至31日,貴州省圖書館2014年服務宣傳周系列活動期間,不少人觀摩學習古籍修復技藝,同時,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因用于全國各大古籍修復機構,而成為了貴州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良好典范。
據石橋古法造紙第十九代傳承人王興武介紹:從2006年起,國家圖書館派專人考察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后,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先后采用丹寨石橋古法造紙迎春紙作為古籍文物修繕制定專用紙,全國各大圖書館、博物館也陸續采用,如今迎春紙年均銷售額達200多萬元。同時,民間收藏熱高漲,古籍修復師綻放異彩,受人追捧。
文化氛圍和市場走向,將古籍修復領域推向公眾。
早在京師圖書館時期,就配備了文獻修復人員。1949年,為修復當時剛剛入藏北平圖書館的國寶藏經“趙城金藏”,就組建了一支由8名技工組成的修復隊伍,即今天國圖修復組的前身。1953年正式成立“圖書修整組”,至此古籍修復工作作為圖書館的一項專職業務走上了專業化、正規化的發展道路。 2001年“圖書修整組”改名為“善本特藏修復組”,2008年更名為“文獻修復組”。
在貴州省圖書館6樓的歷史文獻部和省古籍保護中心,珍藏著大量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籍,近到新中國成立后,遠至明清刻本等。歷史文獻部主任陳玲說,書籍和其他文物相比,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會出現蟲蛀鼠嚙、水漬霉染、火燼燭燃、粘連臟污等狀況,此時就需要專業的修復人員進行一定的修復,從而延長書籍的壽命。
在陳玲看來,修復古籍相當于給人看病。醫生給人看病的標準是對癥下藥,最后讓病人恢復健康,而古籍修復的最大原則是“整舊如舊”,盡量恢復和保持書籍原來的面貌。這樣經過修復的書籍,加上妥善地保存,可以使其“延年益壽”,生命力延長數十年甚至百年。丹寨石橋迎春紙恰好適合“整舊如舊”、“延年益壽”這兩大特質。
古籍修復展示現場,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80后”的羅莉莉、雷有梅正在修復一本晚清時期的家譜。一張兩米多長的桌子上擺放著噴壺、刷子、鑷子、針線等,這就是她們每天伏案的工作臺。羅莉莉說,修復一部古書先要將其拆成一頁一頁,要用手摸,用眼看,判斷破損處的紙張質地、纖維長短,對每張書頁進行修復,再剪裁、錘平,粘貼,經過洗、晾、壓、裁、重新裝訂等繁復環節。這是看似單調而重復的工作,對于她們來說,卻沒那么簡單。就比如說這個刷的動作吧,它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如果太輕了,漿糊干了以后古籍和新紙之間會出現縫隙。
據介紹,北方古書常見干燥和風化,南方古書則多是霉變和蟲蛀,不同的紙會出現酸化、絮化、蟲蛀等多種情況,雖然她們補書并不補字,但古籍修復師仍必須細致了解紙張的性質和古書的背景等才能“對癥下藥”。有時修補一本書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丹寨石橋的迎春紙經過10多道原始手工工序制成,具有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特點,所以目前古籍修復領域大量采用迎春紙。
在丹寨石橋有40多戶古法造紙的人家。原先眼看著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要失傳,傳承人王興武決定打破傳統,用漫山遍野的各色野花生產彩色手工紙。十多年前,他的彩紙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錢一張的價格簽訂了18萬元的訂單。
“從幾分錢一張沒人要,到幾元錢一張,天壤之別。”王興武說,從那以后,石橋手工彩紙逐漸有了市場,石橋手工白紙也再次為世人所識。2006年,丹寨石橋的古法造紙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被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瞧中了。
“如今,年銷售一萬刀,產值達200萬元,產品還遠銷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如今,石橋村按照“自愿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建立了造紙專業合作社,以實現規模化經營。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石橋村接到的訂單逐漸增多,現在生產的紙張已有九大系列100多款,而且全部是“訂單式”生產,尤其是各大圖書館、博物館的供求量越來越大。“王興武說,他對古法造紙的前景越來越看好。(周 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