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條河攔住貴州加榜鄉發展之路
鄉親們渴望建座愛心橋,它承載著山里人的希望和未來
暑假期間,有位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做公益支教活動的志愿者,向東南商報新聞熱線87270000求助:從江縣加榜鄉有一條污養河,湍急的 河水將這個偏遠窮困的小鄉鎮劈成了兩半,由于河上沒有橋,如果是枯水期,鄉里有3000多人和200多個孩子蹚水過河,才能到幾公里外河對岸的鄉政府和中 心學校辦事、上學;而遇到漲水,兩岸交通中斷,孩子們只能被迫停學。

污養河把加榜鄉一分為二。 記者 范洪 攝
這里的苗族鄉親和孩子們渴望有一座橋,它不長,只需30多米。它溝通的,不僅是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載著加榜鄉未來的希望,請好心人能夠幫幫他們。
一座橋如果真的可以改變一方水土的未來,這可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從江縣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加榜鄉的孩子們是怎樣蹚水渡河的,污養河兩岸鄉親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帶著一個個問號,我們踏上了飛往貴陽的航班。
從江:瑰麗的民族文化寶庫
初到貴陽,我們就見識了這里的天氣:貴州的天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下午5點,從貴陽龍洞堡機場下飛機,驅車準備上廈蓉高速。車到高速入口,剛才還是陽光燦爛的天,毫無征兆地就下起了雨。在這條幾乎都是隧洞和高架構成的高速公路上,我們的車在煙雨繚繞的山間穿行,一路向東。
過了一陣,車進一個隧洞時,這邊明明還在下雨,可等出了隧洞,另一邊卻已放晴。搖下車窗,雨后清新的空氣,讓人頓覺心曠神怡。
3個多小時過后,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進入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由榕江縣下高速,上321國道,沿都柳江向東,距離目的地加榜鄉污養村所在的從江縣又近了一步。
車在國道上又繞了1個小時,夜里9點多,依稀看到了都柳江兩岸從江縣城的點點燈光,前后近5個小時,終于到達了從江。
在路旁停車吃飯,席間,當地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有段民謠:從江也算縣,衙門像豬圈,街頭打板子,街尾聽得見。”
從江縣人口不過30多萬,其絕大多數是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就是這么一座小縣城,擁有的自然、人文風光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卻讓人頗為意外:
這里的增沖鼓樓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
我們要去的加榜鄉的萬畝梯田,曾在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晚會上大放異彩;
《舌尖上的中國》專門介紹過加榜古老的糯稻和手工釀米酒;
小黃侗寨姑娘的原生態大歌曾走進過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吃完飯已是深夜11點。由于去加榜鄉還要再走近4個小時的山路,因此,我們打算在縣城里先住一宿,等天亮了再出發。
沿途村寨和壯美的加榜梯田
一大早,我們踏上了去加榜鄉的路途,一路都是曲曲折折的山路,層層疊疊的梯田。
群山腳下,往往會窩著一個個村寨:侗寨很好辨別,因為每個寨子里都有像塔一樣的鼓樓,而苗寨則要更靠近山腰、山頂的地方,寨子往往不大,住著百來戶人家,房屋全是木瓦結構黑褐色的吊腳樓。
梯田,是我們在一路上看到最多,也是感覺最震撼的景色。陪同我們的加榜鄉黨委副書記歐光亮是土生土長的從江人,他說,加榜梯田面積近萬畝,連綿近30公里,猶如通向云間的天梯。一年四季,會展現出不同的讓人流連的奇絕景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