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豐收村位于鎮遠縣西北部邊遠山區,距縣城46公里,距尚寨土家族鄉政府駐地2公里,高過河自然風景區穿境而過,共有20個村民小組,496戶 1890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737人,占總人口的92%。
昔日的豐收村,是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比例高達70%以上,爭救濟已成為群眾“謀生”的思維定式。正因為貧窮,村民渴望過上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取名“豐收”,希望能以此給貧困的生活現狀帶來改變。為了實現先輩未能實現的這樣一個愿望和夢想,村兩委統一思想認識,轉變發展觀念,團結帶領全村人民奮發圖強,拉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戰”序幕。
找準貧困根源 定位發展思路
為找準貧窮落后的根源所在,2011年底,村兩委組織村黨員代表、人大代表和各村民小組組長召開民主討論會,認真分析遲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通過民主討論,一致認為:導致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成效不明顯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認識不統一,在如何抓好發展這個關鍵問題上,村兩委意見分歧較大,發展思路不明確。二是缺乏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思想保守,因循守舊,沒有充分把握好新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機遇。三是缺乏“增比進位、奮發趕超”的勇氣和信心。四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特別是公路和水利基礎設施的落后,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五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充分利用好資源優勢培育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村兩委對代表們提出的批評、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研究后,明確了“夯實水路基礎,做強煙茶產業,靚化村容寨貌,開發民族旅游”四大工作思路,提出了“五年建成小康村”的奮斗目標,著力推進小康建設工程。
對此,該村人大代表姚本遠說:“思想認識的高度統一、客觀明確的工作思路、實事求是的奮斗目標、團結和睦的領導班子”是推進小康創建工程的四大保障。通過一年來的實踐證明,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當時作出的民主決策是符合實際的,全村人民群眾相信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有信心將豐收村如期建成名副其實的“豐收之村”、“小康之村”。
搶抓發展機遇 夯實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落后,歷來是制約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2012年,省民委掛幫尚寨土家族鄉,并將豐收村列入重點幫扶對象。村兩委積極搶抓發展機遇,以“公路、水利、村寨”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去年以來,該村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250萬元,修建通村硬化路4公里、通組硬化路3.5公里,修建生產便道24公里,實施村寨步道硬化32公里,實施煙水配套工程1個點和3個村寨人畜飲水工程。
目前,該村20個村民組已組組通公路,其中10個組通硬化路,公路硬化率達50%;9個組實施了新農村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村寨靚化率達45%;已實施自來水工程16個組,自來水普及率達80%。
談到新農村建設,該村黨支部書記劉順彪很有感觸地說:“去年我到江蘇華西村考察學習回來后,才真正感覺我們的新農村建設的落后程度,聽了吳仁寶老書記的介紹,深刻認識到:我們在物質基礎上的落后是客觀的,主要是發展理念的落后,“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因此,要抓建設、搞發展,不能坐等項目上門,要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出擊,爭取項目,要自力更生,配合好項目實施,努力把失去的時間補上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