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感動的淚水
——大方縣駐村干部全心全意服務群眾紀實
“星河,聽我的訴說/星河,我是那遙遠的一顆/你閃爍天際,我搖曳角落/你陪伴曼妙宇宙的皎潔,我守候駐守偏遠村莊的承諾/柔弱的躁動,被目濡的勤勞震撼,奪我淚落。”
一次夜訪,謝雨石寫下這首小詩,表達著駐村日子的執著堅守、無怨無悔。從家門、校門、機關門進入“農門”,大方縣投資促進局80后干部謝雨石駐村伊始意氣風發,卻碰了一鼻子灰。他被罵過發“神經病”,邊嘔邊抓大糞捏營養坨,為鄉親們當“跑腿”,忍受夜晚獨對孤燈的寂寞。挺過艱苦的歷練,他找到了服務百姓的“密碼”。
曾幾何時,駐村干部因作風不實,身不來心不入,被稱為“水上皮球”:“上級部門從上往下看,感覺皮球已經在水里了;而基層群眾從水里往上看,皮球還是浮在水上,并沒有沉下去。”如今,“水上皮球”現象在大方縣被駐村干部用實干苦干有效破解。
2012年12月21日,大方縣在全省率先啟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抽派了540名干部組成106個駐村工作組,分赴全縣106個重點行政村駐村幫扶。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管理機制和考評機制,讓年輕干部主動請纓,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勇挑擔子,展示出了“八仙過海”“九牛爬坡”比學趕超的駐村風采——
亮身份,亮承諾,細微之處見精神
從大方三元鄉借調到縣直機關黨委才兩月,30歲的女干部楊艷又被派到該縣的省級一類貧困鄉——星宿鄉的棕樹村駐村。她說,“當時孩子才一歲多,但組織的安排必須服從,只好狠心地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
“我們總共有5名同志駐村。駐地沒網絡,手機信號差,購物沒有市場。我們周一買來要吃的菜,經常周四菜就吃完,只好吃白稀飯。”楊艷說,村民們最初也不信任我們能辦事。“我們將服務承諾事項和個人照片掛在村辦公室前,一些群眾就質疑:‘幾個小年輕做得了什么事?’但我們想,大事也許做不了,但小事可以做。”
“88歲的苗族老人熊光英的低保存折丟失一年多了,我們跑派出所,跑民政,把補辦的存折送到老人手里。農婦曾遠琴想發展養殖,我們幫她落實小額貸款,送她防疫書籍,她已經喂了一頭母豬和40多頭肥豬。大寨、學堂、高坡三個村民組的自來水管斷流多年,我們組織大家湊錢,協調把挖斷的水管接上……”而讓楊艷等引以為自豪的,是大家挨家挨戶調查,分別為貧困戶、外出人口、留守兒童、農村青年創業人才、婦女創業人才建立了信息檔案,便于各級各部門開展扶貧——就是這些“小事”,讓鄉親改變了對駐村干部的看法。
亮身份,亮承諾,真蹲實駐進基層,是對駐村工作的共同要求。駐下來后干什么,卻成了年輕干部駐村伊始的共同難題。
“開始很茫然,不知工作從何抓起。”大方縣財政局26歲的干部姜東虎被派駐羊場鎮桶井村。他說,迷茫就向基層干部請教,往群眾家中跑,終于領悟到,很多事情不跑不知道,年輕干部駐村,就是要肯跑:跑老百姓家,了解群眾的困難和需求;跑田間地頭,看看能發展什么產業;跑縣直單位,看能否爭取到項目。跑動中,這位80后駐村干部不斷兌現自己的承諾:幫助群眾解決春耕中的困難,幫助當地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協助申請桶井村小坡組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小廣場建設項目。
與同齡的姜東虎相比,派駐瓢井鎮中寨村的大方縣年輕干部謝雨石的駐村經歷很“戲劇”。“單位領導找我談話時,說:‘給你一個挑戰性的工作,去不去?’我說:‘我最喜歡挑戰!’”這位城里長大,工作不到一年的“三門”干部,面對陌生的“農門”,“初生牛犢不怕虎”,卻接二連三“吃悶杯”,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吞。
“我進村就打算以‘我身邊的經濟學’為題,辦培訓班,培養大家的市場經濟觀念。”謝雨石說,他在一名村干部的幫助下,預約了60多位老鄉來聽課,開課那天,只來了3個人,一個是那名村干部,一個是村辦公室隔壁開百貨店的大姐,一個是過路的群眾。課沒上成,還被群眾說是發“神經病”。回憶當時的情景,謝雨石忍不住笑了起來。
“被罵‘神經病’的當晚,我睡不著。想自己缺乏農村工作經驗,一來就想當‘老師’不行。往后走村串戶,我對老百姓說,我是來學習的,請你們教我,有需要解決的事,能做的我絕不推辭。”謝雨石說,“但謙虛也會惹‘大麻煩’”。
謝雨石講了個幫老鄉捏營養坨的故事。“頭晚,我走訪王順琴大姐家,主動問有什么事需要幫忙,王大姐說:‘這幾天忙捏營養坨,人手不夠,但你不會,幫不上。’我說:‘沒問題,不會可以學。’第二天,我來到地里,擺在我面前的,是一堆糞,不僅有豬糞、牛糞,而且還拌和著剛從廁所里挑出來的大小便。看著這一堆黑黃紅交雜的“營養素”,我懵了,想打退堂鼓,但又答應過人家。看著我左右為難,王大姐忍住笑,熟練地抓起一團糞做了個示范。我只好硬著頭皮,抓起糞便忍住呼吸邊捏邊嘔,眼淚都噎出來了。過后,王大姐逢人便說‘小謝不錯,吃得苦,下得爛,說話算數’。”
就這樣,謝雨石漸漸找到了服務百姓的感覺:“養羊戶楊鳳祥養了200多只羊,羊生病只剩下50多只,愁得飯都吃不下。我從網上下載治羊病的資料給他,他的羊保住了,對我特別感謝。村里打工回來的年輕人愛找我聊天,探討產業發展話題。我的市場經濟培訓班也正常開班,每個星期有一次,結合當地養殖業的發展情況,講成立專業合作社的好處,老鄉們很歡迎。”
辦實事,謀發展,身到心到找訣竅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人脈資源也不同,但只要有主人翁意識,把老百姓的事當自己的事,老百姓就認可你。”駐村干部徐佑剛感言。
徐佑剛是省委統戰部一處處長,掛任大方縣委副書記,專管駐村工作。來到大方那天,是今年2月27日,他直接趕往理化鄉石牛村。送他的車子返程時,一群農民攔車:“鄉政府、煙草部門和村民達成協議,一家出一點錢,把800米的通組路用水泥硬化,村民出的錢已經用完,鄉政府和煙草部門的錢還沒到位,你們是省里來的,要幫助解決。”
老百姓“盼發展”的行動,深深觸動了徐佑剛。理化鄉是省委統戰部的幫扶聯系點,徐佑剛和同事深入理化鄉10個村1個居委會以及石牛村的11個村民組,廣泛聽取意見,協助編制了《省委統戰部幫扶大方縣理化鄉同步建成2013——2016發展規劃》,按照“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標,協調省直有關部門落實項目和資金,開展教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扶貧。
駐村工作無大小,一枝一葉總關情。駐村干部租住的是民房,當地8名村校教師同樣也租住民房。徐佑剛尋思:“駐村干部最多住一年,怎么都熬得過去。教師工資不高,長期租房,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保證不了,怎么安心教書育人?”他通過協調畢節市教育局,調整了8套教師周轉房在當地修建,并撥出10萬元專款解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
看著駐村隊員無日無夜地做事,村民們感動了。一個周末,房東孫明富抱來3只大公雞,準備送給將要回家的徐佑剛等帶回去吃。給錢不干,只好婉言推辭。周一回來,孫明富就殺了一只公雞燉好送來,為了遵守駐村紀律,還是拒絕。第二日,孫明富又殺了第二只公雞,讓駐村干部們自己做。面對房東的深情厚意,徐佑剛更感到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責任。
與徐佑剛擁有省委統戰部集團幫扶理化鄉的人脈資源相比,來自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的駐村干部占武漢則是單槍匹馬找路子。羊場鎮是占武漢30年前的故鄉,他來駐村是想做點事,然而,找資金要項目他沒優勢,他就挨家挨戶走訪,尋找辦實事的竅門。
一個偶然的發現,促成占武漢在村里創辦了播撒文明種子的“美麗小康班”。
占武漢在走訪中遇上一個叫楊文菊的小女孩,家庭貧困,父母教育也不當,對讀書沒興趣。占武漢于是每天下午4點半來到楊文菊家,為楊文菊補課、講故事,與她的家人談心。僅僅數月,楊文菊的父母掌握了正確的教育方法,爺爺也改掉嗜酒的習慣,這名孩子學習興趣和成績明顯提高,性格逐漸開朗。
消息傳開,占武漢成了許多家長眼中的名師,紛紛領著孩子請“占老師”做家教。今年3月,一個由占武漢任“校長”兼教師,以貧困戶子弟、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為主體的“美麗小康班”應時而生,教學內容為教孩子樹立學習信心、懂得文明禮貌、幫助家長做事等,開課時間為下午5點到6點,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到現在的108人,學生年齡從6歲到16歲不等。“美麗小康班”因此搬了4次家,最后村兩委研究把村會議室作為“臨時教室”。
9月27日,記者在羊場鎮羊場村采訪,農婦勾文敏談到孩子進“美麗小康班”后的進步時,激動得熱淚流淌,話語哽咽。“我的孩子不再惹禍了”、“我的孩子不亂向我要錢,我晚上回家他會把飯菜做好等我”……家長們紛紛贊揚“美麗小康班”給家里帶來了陽光。
火融冰,熱暖冷,真情贏來魚水情
大方黃泥塘鎮眉井村辦公樓前,記者看到了一塊約半畝寬的菜地,地里種上了大白菜、青菜、麻葉菜等蔬菜。一打聽,這是來自縣離退休局的趙勇應等駐村干部種的。“這里的老百姓過去不種菜,吃菜都是到附近的鄉場買。我們租用這塊菜地種菜,一是可以送菜給五保老人吃,二是希望通過示范帶動當地老百姓。”趙勇應說,開始時老百姓感到很“稀奇”,笑著問你幾個駐村干部吃得了多少菜。等到我們的菜種出來后,大家恍然大悟,紛紛來要蔬菜種子,目前眉井村已有100多戶種菜。
“如果不是村民們最初對我冷淡,我辦實事的干勁或許不會這樣大。”趙勇應說,“我就要做個樣子給大家看。”
2012年12月25日,趙勇應等幾名駐村干部背著背包來到了眉井村,有村民說:“咦,‘稀奇’了,眉井村從來沒見過干部安營扎寨,怕是來鍍金的。”面對群眾的排斥,趙勇應主動上門拉家常,遇上誰家有紅白喜事,他就去送上50元禮金,與村民們混個臉熟。大年除夕,眉井村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準備年飯時,村民們又感到“稀奇”了:20多天沒回家的趙勇應背著大米、棉衣、棉被,去看望村里的3位五保老人,在場的村民終于感動了。
春節過后,趙勇應召開群眾會,商量村里的發展,有村民出了“難題”:“我們這里石漠化嚴重,你能不能幫搞點經果林來栽?”會后,趙勇應跑到了縣林業局協調了一批核桃苗和黃金梨,與村民們奮戰了9個整天,種下了660畝經果林。
“我雖然帶不了項目,但我可以幫助老百姓調整產業結構。”趙勇應說:“現在,老百姓都把我當自家人,修高速公路征地拆遷,發展養殖辦證等各種大事小事都找我商量。眉井村有4668人,現在又多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
與趙勇應如今在眉井村的“神氣”相比,今年56歲的吳祥發在沙廠鄉營華村得到的笑臉一點不少:“這里的老百姓都叫我老吳伯,我到街上走一趟,就能收到老百姓發來的10多支煙,以前的上訪戶高峰也被我動員寫了入黨申請書。”
吳祥發是大方縣委宣傳部駐沙廠鄉營華村干部。“這是全縣有名的上訪村,修杭瑞高速公路時,由于施工方放炮讓村民房屋受損,導致村民上訪。我承擔駐村的任務,不僅要化解上訪戶心中怨氣,而且要落實好連戶路和院壩‘兩個硬化’、產業調整種植中藥材等事情。”吳祥發說,既然組織安排,就要全身心投入。憑著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吳祥發在抓工作中會找重點,抓關鍵。“老吳伯到我們村后,一周時間就配齊了村里的九大組織,又及時召開村干部和群眾會議,共同商量全村的整體規劃。”村支書周黃鵬說,在吳祥發的主持下,營華村目前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規劃了中藥材種植區域和核桃、科技楊梅、烏骨雞等種養業,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兩個硬化”順利實施,上訪者主動息訪,一門心思地找發家致富的門道。
【采訪手記】
同心同苦,同步小康增信心
在大方采訪,一個個生動的干部駐村典型被基層干部和普通群眾交口稱贊。駐村干部的辛勤汗水和百姓感動的淚水交融,催生了同步小康奮進的力量和堅定的信心。“真沒想到,城里來的這些年輕人,能夠用心駐下來,吃得苦,不傲氣,幫村里辦了許多大事”、“駐村干部上門服務,我們真切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他們把我們的事當自家事,我們不配合對得起人嗎”……群眾的口碑,折射出駐村干部沉下去主動辦事的行動,聚合成大方縣駐村工作“比學趕超”的實效。
理化鄉營盤村正著手流轉土地,發展規模化獼猴桃種植業。圖為駐村干部與村民開展土地測量。
如果說,大方駐村工作突破過去浮在水上的“皮球現象”,實現從“應付式”向“主動式”轉變,受駐村干部的素質所決定的話,考評機制、監督機制、管理機制的創新,則是選得上優秀駐村干部,駐得下來,樂于辦事,辦得了事的關鍵所在。要求“駐村干部與原單位工作脫鉤,每月駐村不少于20天”,避免了駐村干部“一心二用”,以種種理由和借口不駐村等弊端。而“駐村干部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單位和個人的年度考評”的辦法,則促使各單位派工作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干部駐村,解決了駐村干部的人員素質問題。
羊場鎮羊場村的駐村干部占武漢(中)與美麗小康班的孩子們在一起。
有了好干部,還要有好的監督機制和管理機制,才能確保駐村干部真正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服務在村。通過“亮身份、亮服務、亮承諾”,制作“連心卡”,實行“帶證上崗”,將駐村干部置于群眾監督之下;聘請當地“兩代表一委員”擔任駐村監督員,成為駐村監督的“千里眼”;通過密查暗訪“突然襲擊”,進一步加大駐村監督的砝碼,實現駐村工作不再是“搞應付”,必須實打實。同時,推行“五同管理”的辦法,讓駐村干部與鄉村干部工作同部署、考勤同管理、獎懲同考核、紀律同監督、信息同公開,避免了駐村干部由于來自上級機關,基層政府不好管也不敢管,駐村干部想作為卻不便插手的“兩難尷尬”,讓駐村干部真正融入當地工作團隊,增強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激發了思發展,謀發展,比成績,比干勁,身入心入的工作激情,使同步小康的各項工作亮點紛呈。
省委統戰部駐村干部徐佑剛(中)在理化鄉石牛村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與鄉親們交流蔬菜種植技術。
大方縣委書記張瀚時說,創新機制選派有發展潛力、有工作能力的干部駐村,讓駐村干部真正沉下去,身入心入,從現實目標講是為了推動同步小康工作的有效開展,從深層次看,讓長期坐機關的干部駐村,他們通過接地氣,辦實事,了解老百姓所想、所盼,增添對基層的民本、民生情懷,真正解決干部的群眾路線教育問題。尤其對于年輕干部,有了在基層一線的歷練,是他們成長中的一筆寶貴財富。而從黨委政府的層面,通過機關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全面掌握農村第一手資料,使黨和政府決策的落腳點更加符合群眾的期盼。(作者: 宮喜祥 周黎兵 劉瑩 謝強 馬剛)
【原標題】: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感動的淚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