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貴州省委黨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理論宣傳、服務基層、提供決策咨詢等方面凸顯特色,取得成效。
多形式理論宣傳。貴州省委黨校充分發揮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理論宣傳。一是校領導親自帶頭,組織校內20余名專家學者,奔赴省內各單位、各地州、各縣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專題講座;同時,熱情接受各單位和部門有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宣講的邀請。截止目前共開展了100余次宣講,受到了各單位各部門的熱烈歡迎。二是組織校內專家學者在《貴州日報》、《貴州電視臺》等媒體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專題宣傳解讀,幫助全省干部群眾提升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和理解。6月以來,汪建初、鄧獻輝、劉濤、黃亦君、伍小濤等十多名專家的解讀已在《貴州日報》等媒體上刊發。三是在校內開辦黨的群眾路線專題培訓班,幫助干部提升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解和認識。7月以來,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為培訓內容,先后舉辦了城鎮化建設培訓班、全省監獄系統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綏陽縣科級干部培訓班等10個班次,培訓各級干部800余人。
多舉措服務基層。服務基層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貴州省委黨校多舉措確保服務群眾見實效。一是以掛幫的綏陽縣為核心,充分發揮教育和培訓優勢,采取建立臨時黨組織、開展技能培訓、爭取項目、主體班學員黨性實踐幫扶、省委黨校各黨支部結對幫扶、建立幫貧扶困愛心基金會、成立義務勞動隊、建立博士服務團等多種舉措,半年來,為掛幫的綏陽縣洋川鎮等基層鎮村制定發展規劃或目標40余個,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詢20余起,解決困難問題304個;幫助謀思路出點子676次;組織專題培訓、現場培訓等各類培訓32次,培訓干部群眾4026人次;辦實事好事265 件,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協調項目28個,協調資金1267.00萬元(達成意向資金970.3萬元,到位資金296.7萬元)。二是創新教育培訓方式,在24個農村和社區黨組織中推行“田間黨校”試點工作,進行政策宣講、傳技帶富,把理論課堂和田間課堂結合起來,使“田間黨校”成為講政治的課堂、促發展的搖籃、建和諧的平臺、聯干群的紐帶。三是熱心服務基層黨校。啟動了全省縣級黨校中專體制升格評估工作,由校領導帶隊,先后赴六枝特區、綏陽、德江、湄潭、福泉、望謨、清鎮等縣區黨校檢查指導。構建省、地、縣三級黨校聯系交流平臺。以增進各級黨校“團結、聯系、溝通、交流”為主旨,于8月初舉辦全省黨校系統職工運動會,得到各級黨校教職工們的普遍好評。
多方式調研咨詢。一是由校領導帶隊,圍繞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生態文明、資源環境等內容,先后赴畢節、遵義等地、縣(區)開展以縣為單位的同步小康創建活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咨詢;二是組織博士調研團,結合基層需求開展調研。以發展研究院為中心組成的博士團,先后赴貴陽、綏陽、思南等地縣調研,形成了5份調研報告。如在綏陽,通過深入到芙蓉江大鯢觀光農業園區、“芙蓉水鄉”旅游城鎮綜合體、中國山泉特色水產觀光園區等項目建設現場調研,撰寫調研分析報告,為茅埡鎮打造“西部最美鄉村、山泉水產之鄉” 出“金點子”,輸“新血液”,受到當地黨委政府大力稱贊。三是緊緊圍繞省委同步小康的大政方針政策開展調研。在所有調研咨詢報告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才工作的做法和啟示》得到了省委領導的批示和肯定;《在知在行——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匯編》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