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今年7月以來,水城縣阿戛鎮、米籮鄉、蟠龍鎮等9個鄉鎮的多名黨員在自覺按標準繳納黨費的同時,還紛紛自愿向組織部門交納“大額黨費”。
在這些黨員中,有退休老黨員、村干部、私營企業主,也有普通的農民、個體經營戶,他們紛紛表示,黨的好政策讓大伙兒都過上了好日子,“感黨恩、促黨強”,希望能為黨貢獻微薄之力。
9月初,記者實地走訪水城縣多個鄉鎮,傾聽這些基層黨員們的“心聲”。
“現在國家開支太大了,自然災害又多,我一個要‘入土’的人,錢必須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83歲的老共產黨員張傳德已經是第二次交納大額黨費了。
前年,一直生病臥床的老人領到村里送來的200元慰問金后,掏出自己兜里的1300元錢,湊齊1500元,上交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大額黨費。
今年,自言“在鬼門關口打轉轉”的老人更是一次性交納了5000元的大額黨費。“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好生活。”老人動情地說,“現在國家開支太大了,自然災害又多,我一個要‘入土’的人,錢必須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張傳德老人是阿戛鎮臺沙村人,參加過剿匪、入過農會,在供銷社、工商聯擔任過干部,退休后一直居住在“老家”——臺沙村。
在老人看來,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最近幾年,農村的變化太大了。他說,拿自己所在臺沙村來說,家家戶戶都“沾”了“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光,油路通到家門口,青瓦白墻的農家小別墅坐落青山綠水之間,煞是令人羨慕;村里的醫務室“搞”得規規范范,一般的小病根本不用出村,農村合作醫療讓每位村民看病都沒有了后顧之憂……
更讓老人動容的是教育。他說,現在黨的政策好,農村孩子幸福了,中午在學校都能吃上白米飯,讀書也不用交錢了。“我們這一輩人,沒什么文化,所以我希望我的后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為國家出力。”談及“大額黨費”的初衷,張傳德老人坦言希望能夠為黨的教育事業做那么一點點事情。
“黨對我們這么好,現在我們的養殖場建起了,手頭寬裕了,就想多交點黨費,以表示對黨的感激之情。”
在按規定繳納了2塊4毛錢黨費后,米籮鄉倮么村的農民黨員趙玉航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又拿出1500元作為大額黨費上交給了組織部門。
“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現在我們的養殖場建起了,手頭寬裕了,就想多交點黨費,以表示對黨的感激之情。”在趙玉航看來,這些年,基層黨組織不再只是“傳聲機”,而是“火車頭”,通過富民型黨組織創建,領著大伙兒同奔致富路。
面對采訪,趙玉航掰起指頭和記者娓娓道來。
并不甘心在單位“混”一輩子的趙玉航,2007年辭職后,回到老家辦起了養殖場,助他盡快創業成功,米籮鄉黨委政府專門選派他去參加SYB培訓;在他成立亮河養殖合作社資金十分緊張時,鄉黨委政府幫助他申報得到了112萬元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
“我的事業是在黨組織的‘護航’下一點點成長起來的。”趙玉航說,“有句話叫‘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如果忘記了這段恩情,那還是個人嗎?”
除了交納“大額黨費”,積極參加組織生活之外,如今的趙玉航又多了個身份——倮么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帶動周邊老百姓共同致富。
“每次在我們企業面臨困難的時候,黨都伸出‘援手’幫助我們,雖然現在煤炭行業不景氣,但是我們也要懂得回報,學會感恩。”
15000元,“煤老板”陽繼交納的“大額黨費”是目前水城縣數額中最高的。盡管他經營的祥雅煤礦尚在重組整合中,生產不正常,整個煤炭市場也并不景氣,但是這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依然把“感恩”放在了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每次我們企業面臨困難的時候,黨都伸出‘援手’幫助我們,雖然現在煤炭行業不景氣,但是我們也要懂得回報,學會感恩。”陽繼說道。
在他的記憶中,2002年祥雅煤礦在煤炭資源豐富的阿戛鎮建井,因為土地問題,煤礦與村民產生了矛盾,當地黨委政府第一時間就“介入”了,時任阿戛鄉(尚未“撤鄉設鎮”)的副鄉長郭太文領著工作組“蹲點”煤礦所在地,整整3個月,不分白天黑夜,完成了20余戶的協調搬遷工作,保證了煤礦按時建井。
在2009年經濟危機中,陽繼的煤礦積壓了10000多噸煤炭,當地黨委政府不但減免煤炭調節基金,還積極聯系電廠找“下家”,用實際行動解決了煤礦的“燃眉之急”。
陽繼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回報”,這些年,出資修通組路,資助大學生,為當地村民交納農村合作醫療參合金,他說是回報社會。這一次,他交納大額黨費,他說同樣也是回報,回報黨組織對民營企業無微不至的關心。
“交納‘大額黨費’的現象以前并不多見。”水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廖翔告訴記者,這個熱潮中可以讀出基層的心聲,看到基層對黨組織真摯的熱愛。
記者手記
49名基層黨員,72100元大額黨費,說多不多,但是彌足珍貴。
這是黨恩沐浴基層的一個最真實的“反饋”,更是基層在黨組織引領下,“同步小康”所奏響的發展最強音。
記者手里有這樣一組數據——
在省委、省政府“兩加一推”主基調和“5個100工程”的強力推動下,水城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3274元快速增長至去年的4725元;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農村危房改造兩年完成30768戶;涉農企業從過去的不足20家增至如今的4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家。
在六盤水市著力打造的“富民型黨組織”中,水城縣去年共有41個村開展創建工作,短短一年的時間,6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目標,法那村、沙坡村等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7000元。
在水城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全縣14300名黨員與49250名群眾結成了知心朋友,幫助群眾辦理各類民生事項3.56萬件,解決困難和問題6573個。
從省到市,從市到縣,黨組織的“給力”,有力推動了水城縣農村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也激發了基層“敬黨、愛黨、為黨”的熱潮。記者從水城縣委組織部獲悉,目前自愿交納“大額黨費”“感黨恩、促黨強”的熱潮還在繼續中,更多的黨員還在陸續不斷地交納大額黨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