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62位嘉賓在荔波分論壇上暢所欲言,環保部原副部長王玉慶:
良好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財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貴州和荔波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國家環保部原副部長王玉慶的這句話,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同。當天,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荔波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162位專家學者、非政府組織代表等暢所欲言。
談發展 走出“荔波模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貴州和荔波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王玉慶的話語一出,立即得到大家一致的贊同。
王玉慶分析,由于歷史及地理位置原因,貴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發展經濟的愿望非常強烈。為此,保護和發展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一些,除了需中央扶持之外,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將環境容量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允許興建。要把自然生態最好的地方優先保護起來,不要等破壞了,再花力氣去治理。
“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和第三產業,增加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深加工等,這方面貴州和荔波都有許多經驗可以學習發揚。”王玉慶如此肯定了貴州的發展之路。
“我們踐行世界承諾,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探索有效途徑。”荔波縣長瓦標龍說,荔波縣獲得世界自然遺產地金字招牌6年來,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嚴格踐行《世界遺產保護公約》賦予的責任與義務。
瓦標龍表示,荔波縣先后在核心地核心區實施了自然保護區建設、退耕還林、生態移民、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基于生物多樣性的土地整理等一批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同時,在緩沖區實施了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珠江防護林建設、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等工程,荔波走上了環境友好、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國內外專家學者稱之為“荔波模式”。
談保護 要專門立法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解焱博士說,中國的世界遺產地共有43處,其中文化遺產27項、自然遺產9項、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4項、文化景觀遺產3項。“我們的數量排世界第三,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解焱說,但我國與自然相關的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管理普遍涉及多個自然保護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非保護地管理水平、方法、管理嚴格程度等等不一,而且自然保護地的信息交流和兼容性不足。
解焱說,要保護好與自然相關的世界遺產地,就要及時從立法方面來體現。目前,世界遺產管理條例制定、修改和實施工作亟待加強,有省份的、遺產地的條例,而且特別針對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地組合在一起的遺產地,遺產地管理條例就更加重要。此外,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機構缺乏全面的執法權,所以一旦立法后,執法主體要明確,部門責任要清楚明白。
談挑戰 在保護中謀取發展
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寧教授說,中國南方特殊脆弱的喀斯特環境與生態系統對自然條件、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兩方面的效應,二者具有不可逆性。
熊康寧指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區多為貧困地區,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上確立的可持續發展思路,必然是既要保護自然生態,又要使經濟社會發展,達到山青水綠,人們富裕的目的。熊康寧提出,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解決好“保護與發展”這對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矛盾,在保護中謀取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創造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的模式。

古木參天

小七孔風景區臥龍潭

植物界“大熊貓”:白花兜蘭現身荔波原始森林
(作者: 高榮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