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發展為民踏上“大黔途”
——2013年貴州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側記(三)
一
7月14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帶隊的觀摩會第一組行走在六盤水、安順,兩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齊頭并進、互促共贏的發展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觀摩代表一行所見:六盤水百車河城鄉統籌特色小城鎮從一個礦山村落到風情小鎮的華麗轉身,中航貴飛公司產業園、中鋁國際裝備制造中試基地問鼎高精尖技術產業、弄潮世界產業前沿。
觀摩代表一行所聞:黔中產業孵化園浩洋驕子車業有限公司“立足貴州、面向西南、輻射東盟”的宏圖,國際佳緣·燕安城市綜合體好旺佳房地產開發公司打造安順最大超市、首家五星級酒店,“要更加出彩、回饋社會”的愿景。
觀摩代表一行所感:從當地主官、企業老板,到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進廠務工的農民,家鄉變美、變富、變強的緊迫感和自信心躍然而出。
“沒想到以旅游業聞名的安順,特色輕工業也發展得如此之好。”在鎮寧特色輕工業產業園,兩個招商引資項目讓代表們耳目一新。
貴州匯景紙業有限公司年產50萬件嬰兒紙尿布和年產12000噸生活用紙項目已經投產,成為我省最大的集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生活用紙制造生產企業。貴州順立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年產8700萬米高檔化纖仿真絲面料生產項目,填補了我省高檔化纖面料紡織生產的空白。
花園式工廠充滿現代氣息,明亮整潔的廠房、井然有序的流水線、著裝整齊的工人,兩個企業帶給代表們的不僅是美感,更是啟發:“這種高就業、無污染、現代化的企業要多引進。”
安順市委常委、鎮寧自治縣委書記陳洪宛這樣看待鎮寧特色輕工業“無中生有”的突破:“引進一個企業就引進一個高端管理團隊,引進一個企業就是回流和吸納一批產業工人,這是產業轉型升級、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路子。”
一技傍身,順立達紡織女工向琴琴每個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工資,比當地平均工資水平高出一大截。羞澀中透著驕傲的她說:“因為我們是技術工人。”從江蘇回到家鄉,她和十幾位姐妹憑借打工期間學到的先進紡織技術,工作得心應手。
返鄉民工、當地農民從田間走向車間,從鄉村走進城市,變成產業工人、城市居民,這樣的故事在安順到處上演。
以生豬養殖、花卉苗木為園區主導產業的普定循環農業示范園,計劃到2015年實現特色循環農業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17%。
摒棄傳統農業只在“一產”做文章,用工業思維發展農業,推動三次產業聯動,打造上中下游一體、產供銷加互促的完整產業鏈,全新的發展思路在普定循環農業示范園萌芽。
以企業為“主體”,該園區目前引進種植、養殖、加工等企業38家,匯聚發展動力。以農民作為“主力”,將土地流轉給園區的村民進入園區,成為企業工人。以市場為“主線”,園區以市場定方向,不折不扣的進行市場化運作。
“今年10月保鮮花卉生產廠投產,緊接著要建設花卉工藝品生產廠。”普定民天農貿公司總經理張華勇的規劃是,以花卉加工為中軸,對內建立農民合作社搞種植,對外培養營銷隊伍拓市場,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
安順一家企業直接把發展理念寫在了墻上:工作是要“做好”,而不是“做了”。一位代表感言,安順市在我省建設發展熱潮中,動真格,下功夫,出成效,使“三化同步”惠及千家萬戶。
二
7月14日,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帶隊的觀摩會第二組進入畢節市。經歷前兩天15個點的密集造訪,代表們關注的焦點更加深入。
每到一地,規模項目產生的利稅、解決就業人口的數量吸引代表關注。
車行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標準廠房外墻上的大標語映入眼簾:1000萬平方米開發面積,50萬人就業,1000億元產值。
一組組詳細的數據被觀摩代表津津樂道:
畢節添鈺動力項目全面建成后將解決10000人就業,實現年產值200億元。
金沙臺金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園建成后將解決3000人就業,帶動10萬群眾增收致富。
金沙經濟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現已入駐投產18家企業,解決就業5000多人,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35億元。
貴州新大欣教學一體機項目建成后將實現產值10億元,利稅6700萬元,解決就業1400人。
中安永恒煤礦安防設備生產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可達6億元,創造稅收1000萬元,解決就業200人。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一張張當地群眾滿意的笑臉。
能在家門口上班,這讓32歲的畢節近郊人郭春很滿意,今年2月落戶于畢節七星關經濟開發區的中安永恒煤礦安防設備廠建成,他就和妻子雙雙來到這里上班,之前他在上海做了14年車工。他說,在這里能拿到3500元工資,廠里還包吃住,相當于上海600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更讓他倍感幸福的是,每個周末只需坐40分鐘車,他就可以回家看望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
在金沙臺金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園爭奇斗艷的花卉中,48歲的大姐吳春嬋正在勞作,她在把自家的2畝土地流轉給園區后,又應聘成為園區的一位工人。流轉土地的收入加上工資,平均每月有近3000元的穩定收入。她笑著說:“比自家種地好多了。”
同樣滿意的笑容還出現在了18歲的段金花臉上,今年剛上職業高中的她被分到電子廠實習,邊學習邊生產,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她自豪地說,她們班35個同學都在園區上班,現在出門打工的表姐們很羨慕她,都想回家鄉和她一起上班。
體面而有尊嚴地勞動在這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臺一集團董事長張國禎說:“我們的園區通道全部是水泥的,沒有泥巴,就是要做到讓農民們打著領帶穿著高跟鞋也能進來工作。”
一路下來,如何讓農民們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就業,成為代表熱議的話題。
貴州每年新增60萬勞動力人口,隨著東部產業轉移,這幾年還有40萬-60萬勞動力回流。這成為貴州外出招商中頗具吸引力的人口紅利,但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讓他們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正成為各地主官探索的課題。
納雍縣委書記郭華說,納雍有10萬人在外打工,今年回流的不在少數,為了促進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近年納雍一方面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大力招商,通過大項目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就業培訓,每年大約有3000人通過培訓走上就業崗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