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以此為主線勾勒出的戶籍制度改革路線圖,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近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剛剛落幕,針對廣受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問題,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在接受中央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和合法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城鄉統一、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
改革,除了明確任務、方向,更重要的是如何破除藩籬向既定目標推進。事實上,近年來部分地區已經在破解城鄉二元制方面做出了嘗試,有收獲、有思考、有待解問題。中央臺記者探訪吉林、河南、山西、湖北、廣東等省,了解當地戶籍改革的實際問題。
吉林:農民變“市民”積極性不高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2010年起,吉林放開農民進城落戶限制,凡是進城農民有穩定居所、穩定就業崗位、穩定經濟來源,就可以進城落戶。效果如何呢?
記者采訪中發現,更多的城市打工者更喜歡留住農村的根。在吉林省戶籍制度改革試點城市之一的通化市,普通農村務工者的落戶熱情并不高。通化市公安局戶政支隊支隊長張志剛坦言,戶籍制度改革在推進過程中,并沒有讓農民真正"走出去"和"留下來"。
張志剛:戶籍制度改革以來,就是農民到市區城鎮這個量不是很大,應該說比例相對比較小,積極性不高。
近期的一項統計發現,吉林省長春、吉林兩市接受調查的農民工中,有七成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農村戶口。35歲的長春某國企員工劉秀山,看上去是典型的城里人,一年收入六七萬元,可他的戶口卻在吉林市老家農村,這意味著他在城里無法享受政府福利。不過,與傳統想法不同,劉秀山根本不想要城里人的福利。
劉秀山:因為農村人嘛,就是指著這個土地養老呢,國家現在對農民這塊,政策、待遇也都挺好的。就不見得非得想轉。
劉秀山告訴記者,如今城里的小學、中學都已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的小孩入學費用一樣,他覺得已經沒有為孩子轉戶口的必要。另外,即便是城市戶籍,一般居民的養老、醫療等保障水平也不高;而在老家農村,取消農業稅,農民享受種糧補貼,享受新型的農村醫療保險。城鎮戶口對農村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弱,甚至沒什么吸引力。
劉秀山:比如說,現在種地他有直補,什么費用現在都不收了。再一個農村現在也有醫療、補助,他也有像低保似的,但是他是成年給的,農村最起碼,有園子、有地他能種菜,就是沒有工作,其實也能糊個口。如果真是有占地的了或什么樣了。現在國家對農民土地征收、賠償這塊還挺高的。
統計顯示,以常住人口為基數計算,當前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但按照戶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只有35.3%。這說明有大量常住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還不是城鎮戶口,處于"半市民化"狀態,一些城鎮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還不足。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農民想選擇他流動就業的地方,是根據市場規律來選擇的,不該依據我們的意愿。
李鐵:尊重農民自愿,尊重他的選擇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前提,目前現在我們面臨的是沒有給他選擇權,他沒有落戶的權利,所以戶籍制度改革實際上是對我們中國幾十年的這種城鄉關系一次挑戰,而要分析它產生戶籍制度疊加在戶籍制度上各種福利這種原因,我們因此要制定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有利于操作的政策,而不是拿著城市的這種標準來說,你不達到這種標準你就不能進,這個不能作為借口。
目前,在我國主要呈現兩種不同的人口遷移趨向,一方面,中小城市戶口含金量不高,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放棄原有農村戶口。另一方面,是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對大量涌入的外來人口,不堪重負,嚴格控制這類城市落戶條件,成為無奈而現實的選擇。
廣東中山:2009年起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制度
在廣東中山,當地2009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制度,以積分排名方式安排外來流動人員入戶、子女入學,這也引發過全國的關注,積分制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解決了有限公共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但是在現實條件之下,如何實現低端勞動力也能享受公共服務,也是今后面臨的難題。
鄭州:2003年曾全面放開戶籍 8個月后叫停
在河南,曾經全面放開戶籍限制的政策也一度在推進中陷入困局,但這個過程卻為戶籍制度的整體推進提出了新的思考點。10年前,河南鄭州曾試圖打破政策掣肘進行改革,然而8個月后勇敢的試水卻無奈倉促終結,原因何在?
2003年,鄭州全面放開戶籍:任何人只要在鄭州有親戚投靠,能提供住房證明,就能成為新市民。一夜之間,如同開閘放水,人口急速膨脹。積極效應一一顯現:人氣增加、房地產等行業被帶動起來。然而,副作用也開始凸顯,整個公共服務體系面臨極大困難,帶給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就是擁擠不堪。
老百姓:各種資源,包括交通、衛生醫療都承受不了。
8個月后,鄭州不得不叫停戶籍全面放開政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鄭州的戶籍改革,不能算作失敗,而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遲福林:戶籍制度改革一定從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相結合。因為我們現在的戶籍制度下,其實是兩元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如果僅僅是作了戶籍制度的改革,而公共服務沒有配套上的話,這個戶籍改革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改革也不會一蹴而就,現在,鄭州的戶籍改革依然在推進,今年11月1號起,當地居民暫住證已經升級為了IC卡居住證。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教育醫療資源的巨大壓力下,"居住證制度"成為多地戶籍改革過程的這種辦法。
太原:居住證享受十三項同城待遇
今年7月1號,《太原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實施,只要在太原居住10天以上,流動人口就可以辦理居住證,并在十三個領域享受和太原戶籍人口的"同城同待遇"。在政策的推動下,短短幾個月,全市已經有60多萬流動人口辦理了居住證。
雖然十三項同城待遇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離真正實現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齊步走"仍有差距。有些服務沒有包括在內,比如居住證還不能辦公交IC卡,不能用公共自行車;也不能辦理"旅游一卡通",免費游太原。
針對各地在居住證制度推行過程當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惑,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認為,就目前的國情而言,短時間內解決2.6億農民市民化需要時間成本,居住證制度作為過渡性政策,含金量自然低于戶籍本身,居住證制度推行方面仍有優化空間。
易鵬:在剝離戶籍背后的公共服務,索性只要是常住人口,只要是進入這個城市生活的人,他都能夠享受共同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那么我相信居住證的困擾也不會壓力這么大,戶籍目前面臨的挑戰也不會這么多。
對于長期橫亙在城鄉居民之間的這道難以逾越的制度"鴻溝",如何創造條件讓戶籍制度有效推進,如何打破藩籬,實現社會公平,各地的探索不會停止。可以想見的是,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頂層設計之下,各地的探索勢必會深入下去,成果也將會更加豐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